公元前48年法萨卢之战。尤利乌斯?恺撒获得终身保民官和(公元前45年)终身独裁官的权力。 公元前31年亚克兴之战。屋大维(奥古斯都)成为罗马全部领土之主。 公元9年罗马军队在瓦伦斯率领下败于威斯特伐里亚:随后便放弃了征服日耳曼的政策。64年尼禄统治时首次迫害基督徒。 292年帝国划分为4个统治区域:东部作为单独的一个区域首次出现。 313年由君士坦丁敕令认可基督教为合法宗教。 325年君士坦丁主持了首届尼西亚全基督教会议,该会谴责了阿里乌斯教派,发布了尼西亚信条。 326—328年因扩展了古希腊之拜占庭殖民地的旧址而建起的君士坦丁堡或新罗马,成为帝国政府所在地。 361年朱利安在罗马帝国努力恢复异教崇拜。 364年瓦伦丁一世将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 376年大部分哥特人被允许跨越多瑙河进入帝国:他们与皇帝瓦伦斯不断交战:瓦伦斯在378年的亚德里亚堡之战中战败被杀。 395年帝国终由掌管东部的阿卡迪乌斯和掌管西部诸省的霍诺留分毕。 409年罗马军队放弃不列颠。 410年阿拉里克率西哥特人攻陷并劫掠罗马。 412年阿陶尔夫(与提奥多西大帝之女普拉希迪姬结婚)与其继承人瓦利亚(419年)在南高卢建立西哥特君主国。 395—430年阿非利加的希波主教圣奥古斯丁:他在413年和426年创作其《上帝之城》。 429年汪达尔人进入非洲,他们横穿高卢和西班牙,在非洲建立了王国。 443—475年勃良第人在东南高卢组成了一个君主国。 462—472年西哥特王尤里克征服了西班牙,在那儿建立了哥特君主国,该国直至阿拉伯人的征服才告结束。 455年汪达尔人盖撒里克入侵意大利并劫掠罗马。 451年第4次基督教公会议在查尔塞登举行:确立了基督本性的教义,随之发生的结果便是埃及和叙利亚单一本性论的异化。 451—452年阿提拉入侵高卢,并在靠近夏龙-索尔-曼思的地方被击退,于是他进入意大利,灭掉阿奎利亚。 476年奥多亚克废黜了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僭取了意大利的统治权,无论如何在名义上使意大利重新统一为帝国的东半部。 481—511年法兰克王克洛维之治:他进入高卢,击败了西亚格留,统治于苏瓦松;击败了勃艮第人和(阿基坦的)西哥特人,建立了法兰克君主国,它包括了高卢和西日耳曼,勃艮第人则被降为附庸。 489—526年阿梅尔人提奥多里克带领东哥特人翻越阿尔卑斯山,击败奥多亚克,对意大利和西西里实施统治。 529—534年查士了尼皇帝修订和强固了罗马法,并发行了《法学汇纂》和〈法理概要》。 533年查士丁尼派贝利撒留为罗马帝国再次征服非洲的汪达尔人。 535—553年查士丁尼在意大利与东哥特人长期交战:意大利和西西里 再次被征服,东哥特民族的消失。 568年阿尔博因率伦巴德人进入意大利,征眼其北部,并在彼建立了一个君主国,后来其领袖建立了斯波莱托公爵领地和贝内文托公爵领地。 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逃往麦地那(逃亡年)。 622—628年皇帝希拉克略与萨珊诸王:波斯人战败和东部诸省的收复。 633—652年穆罕默德的阿拉伯人入侵叙利亚,征服了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并侵入小亚。 638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者兰登的丕平作为宫相在法兰克人中升掌大权。 688年(赫利斯托尔的)丕平,头一个丕平的孙子,作为宫相成为法兰克人的实际统治者。 669—696年阿拉伯人入侵北非,摧毁了那里的罗马政权。 711年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入侵西班牙,在瓜达莱特战役中击败西哥特 最后一个国王罗德里克,并在几年里征服了除阿斯图里亚斯山脉和比斯开以外的整个伊比利亚半岛。 732年阿拉伯人入侵高卢,在第二个丕平之子、法兰克官相查理?马特的抵御下,受挫于普瓦蒂埃附近的一次战役。 726一732年利奥三世皇帝(治国于君士坦丁堡)发布敕令禁止偶像崇拜,并下令毁掉教堂中的这些偶像。这招致罗马教会的强烈反对,并导致帝国之北意大利臣民的造反。伦巴德国王留德普兰德侵入北意大利的帝国领土。教皇格雷戈里二世劝他从罗马城前撤离。 0回复 1楼2006-12-08 16:05举报 |我也说一句 真主之刃 741年教皇格雷戈里三世在与皇帝不和及受伦巴德人威胁时,乃求助于查理?马特,并送给他使徒陵墓的钥匙。 751年教皇扎查里亚斯认可高卢宫相(矮子)丕平取代墨洛温的丘德贝尔三世为法兰克王。 753年教皇斯蒂芬二世请求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帮助抵御威胁罗马的伦巴德王艾斯图尔夫。 754年教皇斯蒂芬赴高卢给丕平加冕为王并施涂油礼。丕平侵入意大利并使艾斯图尔夫屈服。 756年在教皇召唤下,丕平再入意大利,击溃伦巴德人,将属于拉文那总督的领土赠予罗马教廷,并获得保民官头衔。 758年丕平之子查理(大帝)成为诺伊斯特里亚的法兰克王,并在他的兄弟卡洛曼死后(771年)成为奥斯特拉西亚的法兰克王。 772—803年查理对撒克逊人作战,并以其降服和迫其改宗而告终。 773—774年受到国王戴西德里厄斯威胁的教皇吁请查理攻打并征服伦巴德人,使北意大利加入教皇的势力范围,查理则被承认为罗马的保护者。 778年查理远征西班牙:他的军队与巴斯克人在龙塞斯瓦列斯交战。(罗兰之歌) 794年查理主持了在法兰克福举行的教会会议,该会没有同意教皇哈德里安关于圣像的举措。 797年伊伦妮废黜并搞瞎了她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 800年查理在罗马加冕为帝。 805年查理击败并降服了阿瓦尔人。 810—812年查理与东罗马诸帝之谈判:他们最终承认他是位皇帝以及除威尼斯在外的北部意大利的统治者。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仍属于君士坦丁堡。 814年查理之死:其位由其子路易继承,后者曾于813年被加冕为共治皇帝之一。 817—839年路易一世将其统治区分为几块给其儿子们:在他与其子之间、诸子之间均发生口角。查理建立起的行政管理制度分崩离析。挪威和丹麦海盗劫掠了日耳曼及高卢沿岸。 841年路易与查理都是路易一世的小儿子(路易一世死于840年),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哥哥皇帝罗退尔之间爆发了丰塔内托战役。罗退尔战败。 843年路易一世三子之间的凡尔登瓜分条约。东法兰克王国分给路易(日耳曼人),这便是日后德意志王国的起源。 855年路易二世自844年统治于意大利,成为皇帝。撒拉逊人进攻意大利。 866年教皇尼古拉一世与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弗提乌斯之间的争论:其结局是一场把教会一分为二的大分裂。 876年西法兰克王秃头查理在罗马加冕为帝,次年死。 877年伊尔明加德(皇帝路易二世之女)的丈夫博索建立了(汝拉山以西的)勃艮第或阿尔王国,并被秃头查理承认为王。 888年皇帝胖子查理死,(在其统治的3年里)他曾重新统一了查理大帝的疆土,他死后则再度瓦解,加洛林帝国也消失了。卡林西亚公爵阿努尔夫(查理的非法子孙)被选为东法兰克的国王(后来为帝),由其子小孩路易继承,后者于911年未婚而逝。鲁道夫建立了跨汝拉山勃良第王国。西法兰西传给奥多(987年为法王的休?卡佩特之爷叔)。奥多承认阿努尔夫的宗主权。 891年斯波莱托的格威多征服了弗留利的贝伦加尔,夺取意大利之王位,并在罗马加冕为帝。 894年阿努尔夫进入意大利,将格威多逐出帕维亚,并在意大利加冕为王。 896年阿努尔夫进军罗马并加冕为帝。 901—925年马札尔人多次入侵日耳曼和意大利:从925年到933年,日耳曼人向他们交纳某种贡赋:在意大利继续劫掠。 911年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成为东法兰克的选王。 919年(捕鸟者)亨利是撒克逊公爵,他于康拉德死时是东法兰克或日耳曼人的选王。他由于女人,是查理大帝的三世孙,也是一个肯定能干和诚实的男人。 928年捕鸟者亨利攻击易北河以外的斯拉夫人,击败他们,在布兰尼伯尔修建了一座要塞,它伸入了勃兰登堡的交界地方:他使波希米亚的捷克人成为他的附庸国。 933年亨利在组织和训练好他的军队后,攻打并击败了撒克逊的马札尔侵略者,加强了日耳曼的东部边境。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真主之刃 936年亨利之死:其子奥托(大帝)被选出继承他的东法兰克王位,并在亚琛加冕。 951年意大利王罗退尔的寡妇、勃艮第的阿黛尔海德请奥托帮助她抵抗意大利王贝伦加尔:奥托解救了卡诺萨城堡,她曾在那儿避难。奥托与她结婚,并使贝伦加尔成为他的附庸。 955年奥托在奥格斯堡附近的莱希大败马札尔人。他征服了易北河与奥得河之间的斯拉夫人,加强了东部边界,而后成为奥地利公国。 962年奥托废黜了贝伦加尔并使自己成为意大利王国之主,而后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帝。 972年东罗马皇帝约翰?吉米斯基斯与奥托一世媾和并承认他的头衔:提奥芬诺(罗梅纳斯二世皇帝之女)在罗马与奥托一世之子奥托(后来的奥托二世皇帝)结婚:两人都由教皇加冕。 973年奥托大帝死并由奥托二世继承,在后者统治期间,奥托一世所压制的日耳曼的骚乱更加恶化,斯拉夫人再次掠夺东北边疆。 982年奥托二世在南意大利对撒拉逊人的战争:他遭到大败并几乎没能逃免。 983年奥托二世之死:他由其独子奥托三世继承,在其父在世时便已被选出:皇太后提奥芬诺在991年她死前一直摄政。 987年西法兰克人之王路易五世是加洛林世系的最后一人,他是年死,由法兰西公爵休?卡佩特继承。 996年奥托三世进军罗马,使他的堂兄弟布鲁诺教皇(格雷戈里五世)登位并给自己加冕。继之而起的罗马人反对他的起义被镇压;而在格雷戈里五世死时,他促成了吉尔伯特被选为教皇(西尔维斯特二世),其事在 999年。 1000年由于马札尔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奥托便让自己的堂妹吉塞拉下嫁马札尔王斯蒂芬,并送他一顶王冠,其日后被称为圣斯蒂芬之冠。 1002年奥托三世死于帕特诺(在索拉克特山下、罗马附近):他的第二个堂兄弟、巴伐利亚的亨利公爵(捕鸟者亨利之曾孙)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继位;他是在巴伐利亚人、洛泰林尼亚人、士瓦本人和撒克逊人接二连三地支持下成为德意志选王的,后加冕于亚琛。 1004年亨利进入意大利,击败了在彼称王的伊夫雷亚侯爵阿多因,并在帕维亚加冕为王。 1014年亨利再次进入意大利,尽管某些城市继续承认阿多因,但他还是没遭到什么反对,并由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在罗马加冕为帝。意大利王国自此便与帝国一致了。 1024年亨利二世(圣者)死(1152年教皇尤金纽斯三世宣告他为圣徒,随后其妻库尼兖达亦由英诺森三世教皇宣告为圣徒):日耳曼诸王公大会在沃尔姆斯下的莱茵河边举行,选出法兰克尼亚的康拉德公爵(姓撒利克)为王。他是奥托大帝女系的后裔。 1026年康拉德(德意志的二世)进入意大利,那里法兰西王室成员企图被立为王:他在帕维亚加冕为意大利王。 1027年康拉德在罗马加冕为帝,英格兰及丹麦王克努特、勃艮第王鲁道夫伴随他进驻罗马并出席仪式,由于许多罗马人被杀,他们与德意志军队发生争执。 1032—1033年勃艮第王鲁道夫死:按照与鲁道夫所做之安排,康拉德二世获得该国,并为贵族和主教们所承认。帝国的大世俗诸侯以及索恩与莱茵河谷的高级教士的实际独立、他们在汝拉与彭奈恩-阿尔卑斯山之间的疆土内的实际独立即自此而始,因为这些区域远离德意志的权力中心。 1035—1038年意大利的麻烦:米兰的赫伯特大主教抵制皇帝:康拉德二世没能减少反叛,但在罗马却使被罗马人逐走的教皇本尼迪克特九世复辟。因疾病他损失了大量士兵。 1039年康拉德二世死:继位者是他的儿子、被叫作黑人的亨利(德意志的三世),他在其有生之年曾被选为德意志的国王。 1046年亨利三世进入意大利:在米兰加冕,废黜了两个敌对的教皇,获得了第三个教皇的辞职,保证了教皇克莱门特二世的选举,并由后者在罗马加冕为帝。 1041年诺曼征服者在上威尔的谭克莱德诸子率领下开始进行与东罗马帝国在南意大利的战争,并最终(1071年)赢得整个国土。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真主之刃 1051年教皇利奥九世与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之间的争吵:后者拒绝承认罗马教皇的无上权力。这场教会大分裂的结局直至1438—1439年佛罗伦萨会议才告结束。 1053年诺曼人击败并擒获前来迎战的教皇利奥九世,他们很快又释放了他,归回了夺自罗马教廷的土地。1059年,现今的诺曼人领袖罗贝尔、维斯卡尔为教皇尼古拉二世立为阿普利亚和卡拉布里亚公爵,他曾因征眼此两地而承认自己是圣彼得位下之属臣。 1056年亨利三世死:其子、时年6岁但已被选并加冕为王的亨利继位。 1059年教皇尼古拉二世为教皇选举定下新规则,使最初的选择在红衣主教中进行,同时保留皇帝亨利四世、罗马人民以及神职人员投赞成票的权利。 1071年东罗马皇帝罗玛努?狄奥吉尼为土耳其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击败并擒获于曼吉克尔特:土耳其人开始征服小亚。 1073—1074年在皇帝征服撒克逊人的斗争后,爆发了后者反对前者的大起义。造反频仍,直至1097年以后才获太平。 1075年在关于神职人员的授职问题上,亨利与(选于1073年的)教皇格雷戈里七世发生争执,教皇将亨利皇帝开除教籍。 1077年亨利在卡诺萨屈服于格雷戈里,并得到宽恕,但其后不久斗争再起;一个敌对的皇帝(士瓦本的鲁道夫)在德意志当选以反对亨利,内战继之而起,同时选出一个伪教皇来反对格雷戈里。 1081年亨利进入意大利,围攻并在3年后攻克罗马(除了格雷戈里七世支持的圣安吉洛城堡):他被伪教皇加冕为帝。 1084年格雷戈里将罗贝尔?维斯卡尔召入罗马,结果其军队在城中大劫;罗马城靠阿文蒂尼和科里安山的部分遭到破坏并完全成为废墟:格雷戈里与罗贝尔同返南意大利,并死于萨莱诺。鲁道夫死后,卢森堡的赫尔曼继立为日耳曼的统治者以反对亨利;他在1088年放弃了争夺。 1090年诺曼人完成从穆斯林手里对西西里的征服;南意大利和西西里最终建立为一个王国。1130年罗杰被加冕为西西里王:1139年教皇英诺森二世以一项条约被迫放弃了南西西里。 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十字军于1099年占领耶路撒冷,并推洛林公爵、布维龙的戈德弗里为王。 1105— 1106年亨利四世被其次子废黜,这位亨利受到教皇派支持,成为国王亨利五世,并在美茵茨加冕(亨利四世死于1106年)。 1111年亨利五世袭人意大利,进入罗马加冕,抓获了教皇帕舍尔二世(这是由于未能达成一项协议,即教会要放弃它的领地,而亨利则要放弃他的授职权),使他和红衣主教们成为阶下囚,强迫签订一个条约,即承认皇帝对神职人员的授职权。其后他由教皇加冕并返回德意志。教皇被释后,发现教士们不打算接受这项条约,并被迫不承认它。由俗人给教士授职的争议还在继续。 1122年教皇卡里克斯塔二世与皇帝之间的沃尔姆斯协定,藉此授职问题得到折衷解决。 1125年亨利五世死,没留下男性继承人:撒克逊公爵罗退尔被选出继位。在罗退尔和士瓦本公爵、霍亨斯陶芬的腓特烈之间爆发了争吵,这便是威尔夫家族(所谓的)和魏布林根家族(魏布林根是属于霍亨斯陶芬的一个小城,其名称据说是在某一次机会里被用作一种战斗口号)的长期不和之缘起。士瓦本的腓特烈的兄弟、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与罗退尔争夺王位,他进入意大利,在蒙札和米兰加冕。但教皇的敌意使他无法在那里保持权威,他和腓特烈最终顺服了。 1133年罗退尔二世在罗马由教皇英诺森二世加冕为帝。他曾在德意志的一次谒见时为教皇持鞭坠蹬,为了获得教皇支持他发誓捍卫神圣的教廷,而且承认教皇对部分属于女伯爵玛蒂达的领土有权。这后来体现为对教皇宗主权的认可。但罗退尔仍坚持他通过沃尔姆斯宗 教协定获得的权利。 1138年在对南意大利的诺曼人的战争胜利之后,罗退尔二世死于蒂罗尔:士瓦本公爵、霍亨斯陶芬的康拉德不顾撒克逊人和巴伐利亚人的不满,代替他成为选王,不久便与他们发生了战争。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真主之刃 1144年罗马人反抗教皇英诺森二世的暴动:布雷西亚的阿诺德的说教:共和体制得到承认,使节被派到康拉德三世那里去以求他的支持。 1146年康拉德三世发动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但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1152年康拉德死,他从未实现他在罗马接受帝冠的企图。他的侄子、士瓦本公爵、霍亨斯陶芬的腓特烈在举国同意下成为选王并加冕于亚琛。 1154年腓特烈进入意大利,他发现米兰和其它伦巴德城市不那么驯服。 1155年腓特烈一世在罗马城外会见了教皇哈德里安四世,一番抵制之后,他同意为教皇执蹬,而且在其要求下逮捕并处死了布雷西亚的阿诺德。他由教皇在圣彼得大教堂加冕,但没能打开通往罗马的大门。 1157年贝桑松议会。勃艮第大封建主们在彼对皇帝表示效忠。教皇使节对其声称帝国独立于罗马教廷表示愤慨。 1158—1162年腓特烈对不驯服的伦巴德诸城作战,并攻下米兰。龙卡格利亚会议。 1160年亚历山大三世和维克脱四世教皇职位的双选举,腓特烈支持维克脱。亚历山大与帝国间的长期冲突,教皇支持北意大利诸城反对腓特烈。亚历山大最初被赶到法兰西去避难,后回到罗马(1165年)并废黜了皇帝。 1167—1176年在意大利的进一步争斗,以莱尼亚诺之同盟诸城击败腓特烈军队而告终。 1177年腓特烈和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威尼斯和解。 1180—1181年撒克逊公爵亨利(狮子)在莱尼亚诺战役中他没能支持腓特烈,而遭到维尔茨堡会议的谴责,失去其领地:他凭借武力抵制,但最后不得不屈服,失去其撒克逊和巴伐利亚公爵领地,不过收回他个人财产的一部分。 1183年腓特烈与结盟的伦巴德诸城之间的康斯坦茨和约:他们获得了内部自治和宣战媾和权,故此后他们实际上获得独立。 1186年腓特烈长子亨利与西西里王罗杰二世之女、诺曼王国的女继承人康斯坦蒂亚结婚。 1189年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后,腓特烈率领德意志军队(大约10万人)参加。在穿过保加利亚和小亚以后,在1190年,他淹死在奇里西亚的卡利卡德努斯河中。其长子亨利六世继位,他(孩提时)便已被选为王并在亚琛加冕。 1190年腓特烈(皇帝腓特烈一世之子)在其父死后指挥着德意志十字军,同时建立了条顿骑士团。 1191年亨利六世在罗马加冕于帝。 1194年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1192年为奥地利公爵所囚)把英格兰王国交给皇帝,在他被释时将其作为一块封地收回。 1197年亨利六世死于墨西拿:他在两年前便使其三岁幼子腓特烈被选为王。 1198—1208年有争议的选举。士瓦本公爵、亨利六世的兄弟、霍亨斯陶芬的腓力起初曾试图作为摄政王代其幼侄腓特烈统治,但这由于面临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反对而被证明是不可能的,他靠绝大多数大王公而获得选票。不过教皇搞了一个反对他的派系选上了狮子亨利(已故的撒克逊公爵)和玛蒂尔达(英格兰的理查一世之姐)的儿子、布伦斯威克的奥托。日耳曼内战由于1208年腓力的屠杀告终。 1204年一支法国军队和维尼蒂亚舰队开始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包围并拿下君士坦丁堡,立鲍德温为东罗马皇帝。东罗马人在尼西亚建立了一个帝国,一直延续到1261年,即他们重占君士坦丁堡之时。 1208年奥托在其对头死后被名正言顺地复立为帝,次年访问罗马,由英诺森三世加冕为帝。 1210—1218年奥托四世与英诺森发生争执,他鼓励腓特烈(亨利六世之子)将自己置于敌对奥托四世的德意志派别之首位。腓特烈被选为国王并加冕于美茵茨(1212年)和亚琛(1215年)。奥托四世退位回到他在布伦斯威克的领地,并在对法兰西的腓力的战争失利后死去(1218年)。 1216年圣多米尼克骑士团为教皇承认;1223年圣弗朗西斯骑士团也得到承认。 1220年腓特烈二世通过法兰克福议会发布的一项庄严法案(后来被称为国事诏书)扩大了他对教会王公的权力。数年之后,一项类似的诏书又扩大了世俗王公的特权。他在罗马加冕为帝。不久后他与教皇发生争吵,表面上是因他推迟发动十字军东征而起。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真主之刃 1226年伦巴德诸城再次结盟反对皇帝。 1227年腓特烈与将他开除教籍的教皇格雷戈里九世公开决裂。 1228—1229年腓特烈二世开始其十字军东征,到达耶路撒冷后返回,与埃及苏丹缔结了一项有利的条约。 1228—1240年在德意志东部边境的条顿骑士团建立,他们征服了旧普鲁士的立陶宛人。 1230年教皇与腓特烈二世和解,后者得到宽恕。 1235年皇帝与伦巴德同盟交战,教皇支持后者。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余下的时间里,战争不断。 1235—1240年格雷戈里九世与皇帝之间的斗争,后者被他开除教籍,而后又鼓吹一场十字军运动来反对他,并试图在德意志挑起一场叛乱。 1241年汉萨城市同盟创建。 1242年一支蒙古军队入侵德意志,在摩拉维亚和奥地利被击败。 1243年教皇英诺森四世(波洛尼亚的一名法律教师)的选举。不久他就重与皇帝作对,并在里昂举行的宗教会议上(1244—1245年)开除了他的教籍,废黜了他。他激使某些德意志王公立图林根的亨利,而后又是荷兰的威廉(1247年)作王位的觊觎者。威廉加冕于亚琛,直到1256年他死都坚持自己的这个尊号。德意志的混乱失序。 1250年曾不断与意大利教皇党作战的腓特烈二世死于阿普利亚。其子康拉德四世继位,他在其父生前(1237年)便被选为王。 1250—1254年被教皇英诺森开除教籍的康拉德四世进入意大利,在那里坚持对诸城及教皇军队的战争,同时荷兰的威廉在北、中德意志的城中,人口和财富都有大幅度增长。 1254年康拉德四世之死:对霍亨斯陶芬的德意志领土及对西西里兰国的权利,移交给他两岁幼子康拉德(康拉丁),其时他的私生兄弟曼弗莱德在南意大利继续进行反对教皇及教皇党的战争,直至他于1266年死于贝内文托战役中。 1256—1257年荷兰的威廉死后便出现一个空位期,其后是对康沃尔伯爵理查(英国国王亨利三世的兄弟)、及对另一地区的选帝侯、不久以后的卡斯蒂利亚王阿尔丰索十世的双选举。理查穿过德意志并于亚琛加冕。阿尔丰索仍留在西班牙。理查在1271年他死前一直保留皇帝的称号,但在德国只是一个空头衔,没有一点有效权威。 1261年米切尔?帕廖洛古斯从拉丁皇帝手中夺回了君士坦丁堡,并在彼重建东正教王朝。 1268年康拉丁是士瓦本诸帝的最后一位男性后裔,他率德国军队进入意大利,但在塔利亚科佐被安茹的查理的军队打败,并在那不勒斯被斩首。 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被选为王并在亚琛加冕:他颇得教皇好感,并从未进过意大利。 1277—1282年鲁道夫夺去了波希米亚王奥托卡尔的奥地利领土,稍后便把它们、以及斯蒂里亚和卡尼奥拉赠与诸子,奠下了哈布斯堡家族领土威权的基础。 1291年鲁道夫之死。他未能使帝冠成为其家族的固定遗产,甚至其子阿尔伯特的选举都失败了;选帝侯们选择了拿骚伯爵阿道夫,此人精明强干但财物匮乏。 1298年哈布斯堡的阿尔伯特和美茵茨大主教组织的反叛爆发。阿道夫被废黜,但仍抵制:他在沃尔姆斯附近的格尔海姆战役中被阿尔伯特刺杀,故从未进入意大利接受皇冠。奥地利公爵、哈布斯堡的阿尔伯特被选为王并在亚琛加冕: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拒绝承认他。 1302年但丁?阿利盖里以及白保皇党人被从佛罗伦萨驱逐出国;在1311年或1312年或在此前不久,他写下(君主论);1321年他死于拉文那。 1303年与法兰西的腓力四世激烈交锋的卜尼法八斯世与阿尔伯特和解,并请他来罗马加冕:无论如何阿尔伯特从未能做到这一点。卜尼法斯在阿纳尼为一伙服务于法国腓力四世的武装人员擒获,八天后便死了。 1305年克莱门特五世(按出生他是个加斯科尼人)成为教皇。由于为以前长时间的无休止叛乱和罗马的混乱失序所触动,他将教廷移往阿维尼翁,在那里持续了70年。 1307—1308年为保卫自己不受哈布斯堡的阿尔伯特的官吏欺压施维茨、乌里和下瓦尔登的居民建立同盟:它是瑞士联邦的缘起。阿尔伯特进军瑞士,但在1308年被其侄子约翰杀于罗伊斯河岸边。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真主之刃 1308年卢森堡伯爵亨利被选为王:他很快就为其家庭而得到波希米亚王国:他承认免除三个瑞士州对哈布斯堡伯爵们的封建权利。 1310年亨利七世呼吁结束意大利的纷乱和内战,在那里,大多数城市已沦入暴君之手,于是他跨越阿尔卑斯山,在意大利加冕为王,杀出通往罗马之路。但在罗马,他虽遭到贵族团体及那不勒斯王的军队的抵制,但为教皇克莱门特五世的使节加冕为帝。直至他1313年死之前,一直都在进行对教皇党的战争。 1313—1314年对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和奥地利公爵弗雷德里克的双选举,但他们之间的内战便接踵而来。 1315年瑞士同盟者在摩加尔登击败了奥地利军队,并因此获得自由。 1322年巴伐利亚的路易在米尔多夫击败弗雷德里克,并俘获之:无论如何内战延续到1325年。 1324年教皇约翰二十二世与路易四世的公开决裂,约翰开除其教籍。路易呼吁召开一次宗教大会,他获得了英国哲学家、奥肯的威廉和其他圣方济会修士以及帕多瓦的马西留的支持:他们写文章攻击教皇。 1327—1328年路易进入意大利,受到罗马市民的欢迎;他们专门任命了一批市政官员为他加冕称帝。在一次神圣的群众集会上,他废黜了约翰二十二世,并为一位人民早已选其为教皇的圣方济会教士加冕。由于发现罗马人反复无常而自己的兵力不足,他离开罗马,并在1329年返回德意志,是时罗马又降顺了教皇。后来路易努力与约翰二十二世,以后又与本尼迪克特十二世缔和,但徒劳无功。 1338年法兰克福的德意志议会庄严宣告抵制教皇凌驾于帝国的企图,宣称帝国是独立地得自于上帝的。选帝侯在莱恩斯发布了一个类似的宣言。 1343年教皇克莱门特六世再度发布了他的前任们所发的反对路易四世的敕令;路易遣使赴阿维尼翁;但教皇过高的要求遭到德意志议会的拒绝:教皇开除了路易的教籍,立波希米亚王查理登基作为其对手。查理由3位教会的和2位世俗的选帝侯推选为王。 1347—1354年科拉?迪?里恩佐在罗马发动一场革命,在教皇使节的赞同下他被称为保民官:数月后他从权力巅峰上跌落下来,逃往亚平宁,再去波希米亚,在那儿为皇帝查理四世所囚,并送回阿维尼翁,然后由教皇克莱门特六世用有限的武装人员押回罗马,在1354年的一次人民暴动中被杀。 1347年路易四世之死:波希米亚王查理(皇帝亨利七世之孙)遭到几位选帝侯的反对,他们先后选择了英格兰王爱德华三世,但他拒绝了(他的国会反对),迈森侯爵弗雷德里克(他被查理收买)、以及施瓦茨堡的兖特,后者同意了,但不久后就死了。于是查理在亚琛使自己再度被选并再被加冕。 1354年查理在米兰被加冕为意大利王,而后又在罗马为奥斯蒂亚的枢机主教加冕为帝,后者则由教皇委任。他显得对教皇很顺从,他即刻离开罗马并迅速跨越阿尔卑斯山。 1356年查理四世在尼恩贝格举行的议会上颁布了著名的、被称作黄金诏书的宪法,它确定了选帝侯院的组成、帝国选举的程序和选帝侯的特权。 1365年查理四世在阿维尼翁拜访了教皇,并被加冕为勃艮第王(这是最后一次勃艮第的加冕典礼)。他还拜访了法国国王。 1378年查理四世之死。两年前被选并加冕的波希米亚王温泽尔继位。两个敌对的教皇的选举(乌尔班六世和克莱门特七世)导致西部教会的大分裂,直到康斯坦茨公会议才告结束。 1384—1388年城市同盟(几年前在南德意志组成)和王公同盟之间的战争爆发:德意志普遍混乱。 1395年温泽尔授予米兰僭主詹?加莱阿佐?维斯孔蒂米兰公爵的称号。 1400年温泽尔对其皇帝职责的忽视和无度的习惯引起许多不快,特别是引起神职人员的不快,后者对他的某些宗教措施很不满,4个选帝侯(3个莱恩斯大主教和帕拉丁伯爵)宣称他被废黜,选择了莱茵的帕拉丁伯爵、(维泰尔斯巴赫的)鲁佩特:他在科隆加冕,在德意志大部分地区得到承认,但温泽尔直到1411年前还保留他的头衔和波希米亚王国,1411年便让位给他兄弟西吉斯孟。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真主之刃 1409年比萨宗教会议呼吁竭力结束教会大分裂。 1410年鲁佩特之死,他像温泽尔一样,从未在罗马加过冕,尽管他曾在1401年对意大利进行过一次(不成功的)远征。 1410—1411年对匈牙利王西吉斯孟(温泽尔的兄弟)的有争议的选举,及对摩拉维亚总督约伯斯特(温泽尔的侄子)有争议的选举。约伯斯特死:西吉斯孟再次当选并(于1414年)加冕于亚琛。 1414年康斯坦茨公会议:它烧了约翰?胡斯(尽管西吉斯孟曾给他安全通行证),废黜了敌对的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和本尼迪克特十三世,并迫使第三个竞争者教皇格雷戈里十二世退位,实现了对新教皇马丁五世的选举,1418年会议结束。 1415一1417年百吉斯孟授予尼恩贝格城主、霍亨佐伦的腓特烈(今普鲁士王室之祖)勃兰登堡选帝侯地位。 1431年西吉斯孟进入意大利,在米兰加冕为王,在罗马加冕为帝(1433年)。 1437年西吉斯孟死,他曾努力恢复帝国的名誉,但未曾恢复其任何力量。 1438年奥地利公爵、哈布斯堡的阿尔伯特,被选为罗马人的王、不久后成为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 1438—1439年起初在弗拉拉,后在佛罗伦萨举行了一次宗教会议,东罗马皇帝约翰?帕雷奥洛戈斯参加该会:它导致希腊教会与拉丁教会名义上的和解。后来东部人希图从西部求得武力帮助以对付土耳其人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 1439年阿尔伯特二世之死。斯蒂里亚公爵、哈布斯堡的腓特烈被选出继位。 1452年腓特烈三世在罗马加冕为帝,这是在那里举行的最后一次帝位加冕仪式。 1453年土耳其人克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特拉布松的(基督教)帝国又苟延到1460年,为穆罕默德二世推翻。 1454年在雷根斯堡的一次代表大会上商议了关于对土耳其人进行十字军东征的建议,但没有什么下文。 1477年腓特烈三世之子马克西米连与公爵大胆查理的女继承人、勃艮第的玛丽结婚。于是尼德兰和弗朗什?孔泰均为哈布斯堡家族所得(这一婚姻的产物腓力与阿拉贡的费迪南和卡斯特尔的伊萨贝拉所生之女、西班牙乔安娜结婚:其子为查理,即日后的查理五世皇帝)。 1485—1512年首先由美茵茨选帝侯贝尔托尔德领导的、攻进帝国宪法的努力,在历次议会中得到施行。 1486年巴托罗缪?迪亚士绕过好望角航行。 1489年帝国诸城被确认为日耳曼议会的成员。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 1493年腓特烈三世之死:其子哈布斯堡的马克西米连(已当选)继位。瓦斯科?达?伽马由海路抵达印度:葡萄牙海洋帝国的开端。 1508年马克西米连由教皇批准自称当选皇帝。 1508年路德开始在维腾贝格执教。 1518年兹温利在苏黎世被立为人民僧侣。 1519年马克西米连一世之死:其孙查理(西班牙王)被选为帝。 1520—1521年被教皇开除教籍的路德烧掉了教皇训令:他在查理五世面前受审于沃尔姆斯议会,被帝国加以禁止。 1524—1525年南部德意志农民起义。 1529年德国改革者在施佩耶尔议会上提出“抗议”。 1530年查理五世的军队攻占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最终确立为其统治者。 1531年卡佩思战役,兹温利于是役被杀。有影响的抗罗宗新教王公组织了一个反对皇帝的施马尔卡尔迪克同盟。 1534年伊格纳休?罗耀拉建立耶稣会。 1545—1563年特兰托公会议开会,这18年里,该会几次长时间停顿。 1546年马丁?路德之死。施马尔卡尔迪克同盟与皇帝之间的战争:同盟王公在缪尔贝格被击败(1547年)并被处以极刑。 1552年梅斯、图尔、凡尔登主教辖区为法国占领:查理企图恢复之,但未成功。 撒克逊选帝侯莫里斯进攻皇帝:将其逐出蒂罗尔并恢复新教在德国的事业。 1555年查理五世退位,不久后便死在西班牙(1558年)以前当选的他的兄弟费迪南继位。所谓“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的宣言确定于1554年在彼举行的议会上。它允许每一位德国王公强迫他的属民接受他所接受的宗教;允许路德派王公退出1552年以前所占全部教产,但剥夺一切放弃了罗马圣餐的高级教士的土地和职位。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真主之刃 1560年皇帝邀请抗罗宗新教徒参加特兰托公会议,但被拒绝。该全宗教会议于1563年闭幕,确定和明确了天主教信条。 1563—1568年勃兰登堡选帝侯为其家族获得普鲁士公爵衔位的连任。 1564年皇帝费迪南一世之死:以前当选的他的儿子马克西米连二世继位,他竭力安抚新教徒。 1576年马克西米连二世之死:其子鲁道夫二世为帝。 1608年新教王公同盟和天主教王公同盟在德国组成。 1612年鲁道夫二世之死:他的兄弟马西亚斯为帝。 1618年波希米亚爆发冲突,给布满帝国中部和西部的干柴点了一把火,这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1619年马西亚斯之死:其侄斯蒂里亚的费迪南为帝。 1621年帕拉丁的(新教徒)选帝侯弗雷德里克曾被选为波希米亚王,此时被逐,并被褫夺了选帝侯封地(1623年),这个身份被皇帝授予巴伐利亚的(天主教徒)马克西米连。 1628年费迪南二世的大将瓦伦斯泰因对新教徒的胜利为施特拉尔松城的抵抗所阻。瑞典准备参战。 1630年瑞典国王吉斯塔夫?阿道夫进入德国并扭转战局,使其有利于新教徒。1632年他在吕赞击败瓦伦斯泰因,但他自己却被杀。 1640—1688年“大选帝侯”弗雷德里克?威廉在勃兰登堡选帝侯封地的统治,他极大地加强了这一权力。 1648年在旷日持久的谈判后,签订了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蒙斯特条约(即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结束。 1692年汉诺威选帝侯身份(九世,因为帕拉丁伯爵曾于1648年恢复其选帝侯权利)被授予布伦斯威克-吕内堡公爵(英王乔治一世之父),同时还授予他帝国首席财臣的称号。 1700—1701年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雷德里克被皇帝批准为普鲁士王。 1740年皇帝查理六世之死。哈布斯堡男系绝。弗雷德里克二世(大帝)即普鲁士王位。 法国阴谋实现其普遍反奥地利政策,并实现查理被选为帝,查理为巴伐利亚选侯(查理七世)。战争随后爆发,战争中查理被逐出其领地。 1745年查理七世死。洛林公爵弗朗西斯曾与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结婚,如今当选为帝并加冕于法兰克福。 1756—1763年七年战争,战争中普鲁士的弗雷德里克成功地抵抗奥地利、法国和俄国。 1765年皇帝弗朗西斯一世死:在其生前当选的他的儿子约瑟夫为帝。 1772年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首次瓜分波兰。 1781年约瑟夫的各项改革之一便是宣告宗教信仰自由及试图缩小神职人员的权力。次年教皇驾临维也纳,但无所成。约瑟夫访问了罗马,但未在彼加冕。 1786年普鲁士的弗雷德里克大帝死。 1789年法兰西国民议会在凡尔赛开会:大革命爆发。 1792—1795年法兰西共和国与普鲁士之间的战争。 1792—1797年法兰西共和国与奥地利之间的战争。奥地利割让伦巴底并获威尼斯的领土。 1801年凭借吕内维尔和约,结束了奥法间的第二次战争,帝国的内部构造完全改变了,并由此可以获得额外的疆土。 1804年拿破仑?波拿巴成为皇帝;他认为自己作为西方的皇帝是查理曼的继承人。 1805年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打垮奥地利和俄国,随后便是在法国保护下的莱茵邦联的形成。 1806年弗朗西斯二世退位。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1814—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维也纳会议:德意志邦联建立。 1820年维也纳决议修改和完善了邦联的构成。 1830年法国革命:路易?菲利普的君主立宪制建立。 1833—1835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包括了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国。 1837年由于汉诺威从英王麾下易入厄内斯特?奥古斯都(已故国王威廉四世的兄弟)之手,大不列颠不再是德意志邦联的成员。 1847年全普鲁士君主国国会的创立。 1848年法国革命:建立了一个共和国,它在1851至1852年间先转为一个十年任期的总统制,后又变为帝国,其统治者为路易?拿破仑?波拿巴。 1848—1850年维也纳革命,德意志各都会起义频仍:全国议会在法兰克福开会,给普鲁士王加上皇帝尊号,但被拒绝。1851年邦联重建。 (责任编辑:李大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