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从麦盖提到莎车,寻找木卡姆


    
    喀什的民间艺人在公园进行木卡姆表演。
    
    十二木卡姆表演助兴莎车巴旦姆花节。
    当笔者在新疆喀什市走进一年中几乎没有淡季的木卡姆餐厅时,在喀什工作的弟弟介绍说,在喀什下辖的县城或乡村,随处可见打着“木卡姆”招牌的餐厅,也能看到木卡姆艺术表演。
    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继昆曲、古琴之后的又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麦盖提开始,寻找刀郎木卡姆
    寻找木卡姆这一伊斯兰文明在新疆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了笔者在喀什地区乃至整个新疆的一个目标。在喀什工作的弟弟驱车带着笔者走进喀什市下辖的麦盖提、伽师等县,最后来到喀什最东边、塔里木盆地西缘的莎车县,沿途的每个县几乎都能看到木卡姆表演。
    走进麦盖提县城的中心广场,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组刀郎艺人的雕像。当地人看到外地游客凝视这组雕像时,大多会热情地介绍:雕像中那位打手鼓的艺人形象就源自本地的一个木卡姆传承人。这位70多岁还走上麦盖提县职业高中木卡姆班培训讲台的老人叫玉素因·亚亚,已经培养几届热爱木卡姆的学生了。
    笔者在麦盖提广场上采访时,当地人显然想将“木卡姆传承最正宗地方”的招牌定在家乡,他们都脸带自豪地告诉笔者:在麦盖提县,从8岁的巴郎子(维吾尔语,意为男孩或年轻小伙子)到80岁的大爷,随便找一个都能喊出个木卡姆的调调来,能转出个木卡姆的样样来,但整个新疆喊得最好、转得最好的还是玉素因·亚亚大叔。
    在新疆,恐怕没有什么比刀郎木卡姆的知名度更高了。2004年,当四川的一名歌手以“刀郎”的名字唱出《2002年的第一场雪》、《情人》等流行歌曲时,人们在诧异这些歌曲的流行速度之快时,更是产生了“什么是刀郎”的追问。
    传承人身后的刀郎木卡姆
    刀郎是什么?木卡姆是什么?在麦盖提民众的心目中,今年73岁的玉素因·亚亚老人就是刀郎木卡姆最正宗的传人。笔者对木卡姆的“零距离接触”便从玉素因·亚亚老人开始。
    看到老人表演、听过老人的介绍后,笔者才知道刀郎木卡姆就是维吾尔族木卡姆的一个分支。刀郎是指“一堆一堆的人”或“分散居住的人”。有人说刀郎是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世居民族,也有人认为刀郎是突厥高车部多览葛人的后裔,后来定居在塔里木盆地一带。而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是新疆尤其是南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同胞喜欢的一种音乐形式。刀郎木卡姆就是指刀郎先民渔猎生活的乐舞表现形式。据说刀郎木卡姆原本有12套,现在只留下了9套,能唱全这9套的人在新疆几乎凤毛麟角,玉素因·亚亚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刀郎木卡姆民间艺人玉素因·亚亚的记忆中, 10岁那年的一次课间操期间,他和小伙伴们同往常一样,以拍着手跳民间刀郎舞为课间最大的放松。看到他如此热爱民间舞蹈,学校的一位老师便给他买了一个手鼓,让他在团体刀郎舞中敲鼓。
    老人自此就和刀郎木卡姆结成了终生的“姻缘”。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玉素因·亚亚被评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级传承人。老人不仅因为在刀郎木卡姆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了近60年而成了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代表中国走向了世界。
    如今,老人不仅领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8000元津帖,每个月还可以从当地有关部门领到500元的生活补助。从过去骑着毛驴到乡下演出,到现在坐着飞机到海外演出,老人走过的艺术道路,也显示着伊斯兰文明在中国的保护之路。
    笔者还到了麦盖提县的央达克乡,在这里见到了以阿克艾额孜村的阿不都吉力·肉孜为首的5个民间刀郎歌手。他们打造的“明星组合”从县城到市里,从喀什到新疆,从国内到国外,一路亮出了这些平时拿着农具、舞台上握着乐器的农民的风采。目前,在央达克乡,像阿不都吉力·肉孜这样的木卡姆艺人有50多位,时常在乡间的狂欢盛宴上展示着他们的才华。
    自2005年至2010年,麦盖提县在5年时间内培养出木卡姆的国家级传承人2位,自治区级传承人5位,地区级传承人7位,民间艺人500多位。
    2010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成为我国保护“非遗”代表作省级地方单项立法的首例。
    十二木卡姆,流淌在莎车的乐舞之河
    从塔里木盆地西边的叶尔羌河到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塔里木河,几百公里的穿行,其实就是一个徜徉在木卡姆之河的音乐之旅。
    无论是在英吉沙县的小镇,还是麦盖提县的乡下,在一次次聆听木卡姆后,笔者逐渐知道,这一古老的艺术已经有近千年历史了。随着它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流派。
    当笔者走进喀什地区最东边的莎车县时,感受到的是更为浓郁的十二木卡姆氛围。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4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十二木卡姆被誉为新疆木卡姆的经典。
    一个周末,笔者发现莎车县城路边的很多店铺都关门了。这是最好的生意时间,怎么这么多店铺都关门了呢?笔者向正要关门的、经营小百货的阿迪力·库尔热问原因,他一边急切地关门,一边指着公园的方向说:“那边,木卡姆开始了!”于是,笔者也跟着人流而去。
    这是一个小公园,早到的人已经围起了一堵严实的人墙。笔者费了很大劲才挤进人墙,看见有的人拿着手鼓,有的拿着卡龙琴,有的带着刀郎热瓦甫,有的带着刀郎艾捷克。这是表演木卡姆的4种乐器,缺了其中任何一样,都无法完整表演木卡姆。
    周围的人告诉笔者,那天是这些民间艺人自己早就筹划好的演出日,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来到这里演出木卡姆,一些爱好者也带着乐器自动加入其中。每次演出时间长达几个小时,他们就像来自乡间的风,那么自由舒展、那么真实,没有固定的阵容,没有固定的观众。
    莎车县委宣传部外宣科杨春莲科长在她的一篇名为《一方水土一抹香》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在莎车人眼里,十二木卡姆不是不可触及的艺术,而是他们的生活。茶余饭后、田间地头,总能看见欢聚的人们在木卡姆悠扬的曲调下热舞。只要有欢快的音乐响起,就会有人不由自主地随之舞蹈、欢歌,莎车人骄傲地说:莎车的巴郎会说话就会唱十二木卡姆,会走路就会跳麦西来甫。”
    今年4月8日,第四届“魅力莎车采风暨巴旦姆花节” 在莎车县的阿热勒乡举行。活动期间,十二木卡姆更是在“印象莎车”摄影大赛、“大美莎车”农民画创作评比赛、靓丽女性风采展、民间竞技活动比赛等活动中凸显了历史和现实交融的风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