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东南亚国家间的关系与南沙群岛问题


    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柬埔寨问题作为一个“热点”逐渐淡化,南沙群岛问题日益突出出来,成为东南亚地区的又一个“热点”,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南中国海沿岸一些国家不顾“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历史事实,纷纷提出主权要求并采取先下手为强的办法,抢占南沙岛礁,致使南沙群岛及其毗邻海域抢占殆尽,形成了今日四国五方(中国大陆、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分占南沙岛礁、六国七方(以上四国五方加上印尼和文莱)割据南海海域的态势。南沙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极其敏感的问题,其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有可能使一些东南亚国家联手对付我国,而且也有可能导致东南亚国家之间反目为仇,引起东南亚局势的巨大动荡。本文旨在分析东南亚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及其对解决南沙群岛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加深我们对南沙问题的认识。
    一、东南亚国家对南沙群岛问题的战略考虑
    南沙群岛地处南中国海(亦称南海)的最南端,是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岛礁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珊瑚礁群。位于北纬3°57′~11°55′,东经103°30′~117°50′这一海域范围之内,北起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自海马滩,西抵成安滩,南北长500海里,东西宽约400海里,水域面积80万平方公里,大小岛屿11个,礁约100个,暗沙35个,滩20个,沙洲6个。按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公布的我国南海诸岛标准地名,定名的有192个。其中最大的岛为太平岛,面积0.432平方公里,是该群岛中唯一有淡水的岛屿,为台湾占领,现驻有600人的海军陆战队。面积大于0.3平方公里的有景宏岛(越占)和中业岛(菲占);面积大于0.1平方公里的有西月岛(菲占)、南威岛(越占)、北子岛(菲占)和南子岛(越占)。
    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的要冲,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国各港口间,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海上交通要道均经过这里;中国、日本、南北朝鲜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太平洋沿岸各港口到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以及中东乃至非洲和欧洲也要经过这里。谁要是控制了这里,谁就控制了海上运输的生命线,掌握了制海权。因此,南沙群岛问题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斗争中极其敏感的一个问题。
    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则绝大多数相对弱小,因此,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自然地就有一种小国对大国的恐惧感。与此同时,在战后美国所鼓吹的“共产主义威胁”这种别有用心的舆论导向下,与中国有着不同意识形态信仰的东南亚国家,主要是东盟国家,长期以来对中国抱有防范心理。只要中国在其南部海域有所动作,哪怕是很小的动作,也会在它们中间引起轩然大波。再加之某些外部国家的有意挑唆,这种防范心理自战后以来一直没有放松。即便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而逐渐使国家间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有所淡化以后,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东盟国家也没有放松对中国的“警惕”。南沙群岛及其毗邻海域的归属问题显得特别敏感。一些东南亚国家特别是越南对近年来中国在南沙行使主权的行动一方面提抗议,大发议论,与此同时也加紧了抢占、瓜分南沙岛礁及其毗邻海域的活动,另一方面也加紧了掠夺南海资源的步伐。它们似乎都把中国在南沙行使主权看成是“中国势力南下”的一个步骤,是中国为建立“大中华帝国”而采取的行动。在其决策者们的脑海里,凡中国在南沙地区采取的一切行动都是针对他们而来的,都是对他们安全利益的威胁。他们对中国本能地怀有一种逆反心理。中国所提出的所有善意的和平解决南沙问题的建议,在他们看来都是恶意的。这种政治上的极端敏感性给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毗邻海域地区行使正当主权带来麻烦,同时也为和平解决南沙争端造成了巨大困难。
    二、东南亚国家在南海沙岛及毗邻海域的经济利益
    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南中国海沿岸国家对南沙群岛问题如此敏感,反应如此强烈,除了被称之为自身安全利益的政治考虑外,又与其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密切相关。
    南沙地区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月平均气温在25°~29°摄氏度之间,雨量充沛。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盛产鸟粪。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海底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据初步勘察,有石油和天然气、铁、铜、锰、磷等多种。其中,油气资源尤为丰富,主要分布在曾母暗沙、万安以西和礼乐滩等10几个盆地,总面积约41万平方公里。油气地质储量估计为350亿吨,其中,曾母暗沙盆地的油气地质储量为126~137亿吨。
    东南亚10国中,除缅甸和老挝外,其余8国在南沙群岛及其毗邻海域地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经济利益。这种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南沙群岛及其毗邻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沿岸国家发展石油工业,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和增加外汇收入的希望所在。科学家们多年来考察的结果表明,东南亚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海底大陆架上。这一点已经被东南亚国家多年来钻探和开采石油的实践活动所证明。迄今,东南亚国家中只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缅甸能生产原油和天然气,泰国则只能生产天然气。而这些油气田绝大多数是在南沙群岛及其周围的海底大陆架上发现的。
    印度尼西来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70年代末期,年产石油约5.78亿桶(7.6桶=1吨),日产石油约150万桶[Business Times,23 August1978。],曾被列为世界第5大石油生产国[Phiphat Tangsubkul,Asean and the Law of the Sea,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82年,页84。]。此后十几年来,生产略有下降,但年产量仍在5亿桶以上。1990年,印尼生产原油5.337亿桶,其中出口2.883亿桶,创汇62.2亿美元[Country Profile:Indonesia,1992年-1993年,页40。]。同年,印尼还生产石油液化气259.5万吨、天然气6110万立方米。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出口创汇。由此可见,石油工业在印尼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印尼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虽然分布较广,但其产量中很大一部分系出自南海传统的中国领海海底。有资料显示,目前印尼在南沙群岛周边海域中国领海之内已钻成90多口油井。可以预言,随着南沙海底丰富的油气资源储量的进一步确证,印尼将进一步扩大其在南沙群岛周围海域的钻探活动,加紧对南沙海底资源的掠夺。
    马来西亚也是东南亚的重要石油天然气生产国。其石油工业虽然起步较晚(海底石油钻探始于1967年),但进展很快。到80年代初期,日产石油已达约40万桶,在世界石油生产国中名列第40位[Phiphat Tangsubkul,Asean and the Law of the Sea,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82年,页85。]。由于限量生产,1990年马来西亚年产石油1.32亿桶,日产量为62.6万桶,其中出口部分创汇102亿马来西亚元,另外还生产石油液化气665万吨,创汇24.2亿马元[[英国]《各国情况报告:马来西亚、文莱(1991年~1992年)》,页25~26页。]。马来西亚的石油天然气最主要产地是与南沙群岛毗邻的南海大陆架。仅在这一带的中国领海内,马来西亚就钻成90多口油井,建立起近10个商业性油田。由于在其领土和领海内石油天然气储量有限(不足5亿吨),估计只能连续生产10年至15年[同上书,页24。],因此马来西亚已把眼光瞄准南沙群岛及其周围的海底油气资源,在这一地区钻探和开采油气资源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菲律宾石油工业发展缓慢,由于长期以来在离南沙群岛及其海域较远的北端吕宋岛、中部的米沙焉群岛和南部的棉兰老岛钻探,因此一直未能发现石油。直到70年代中期,勘探中心移至离南沙群岛很近的巴拉望群岛海域,才获得突破性进展。1976年3月,菲律宾与外国石油公司联合在巴拉望群岛西北43海里,水深375米的海底钻成The Nido1号井并开始喷油。4个月后又在南沙群岛所属海面的The Reed Bank钻出石油,从此结束了菲律宾不产石油的历史[Phiphat Tangsubkul,Asean and the Law of the Sea,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82年,页85。]。迄今,菲律宾已在其占据的南沙群岛8个岛礁及其附近海域钻成油井10多口。1992年菲律宾日产石油能力已达2.5亿~3亿万桶[[英国]《各国情况报告:菲律宾(1992年~1993年)》,页24。],可解决国内90%的石油需求。总体来看,菲律宾的石油工业尚未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更谈不上能依靠石油赚取外汇。种种迹象表明,菲律宾已把其石油工业的发展寄托在对南海海底石油资源的掠夺上,在这一地区的石油钻探与开采活动将进一步扩大和加强。
    越南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石油生产国。其生产石油的历史是从1985年才开始的。1991年,越南的原油总产量已达395万吨,1992年已突破540万吨的指标[[英国]《各国情况报告:越南、老挝、柬埔寨》,1992年第2期,页9。]。越南石油几乎全部出自分布于南沙群岛及其毗邻海域的南海大陆架上。在这一地区,越南已建成“白虎”油田,正加紧开发“龙”油田和“大熊”油田。“白虎”油田已探明的或开采储量为2.5亿~3亿桶,而“龙”油田和“大熊”油田的储量更为丰富。有关人士认为,“大熊”油田的可开采储量达7亿桶以上。原油已成为越南赚取外汇的最重要的商品。1991年,越南出口原油收入约5.8亿美元,占其总出口收入的27%。1992年上半年。越南就出口石油250万吨,创汇约4亿美元。现在,越南已成为东南亚国家中仅次于印尼和文莱的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在近两年内“大熊”油田和“龙”油田投产后,越南的石油年产量就很可能要跃过1000万吨大关。越南指望到下个世纪成为“世界上数得着的石油生产国”,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是寄托在南海海底石油之上的。南沙群岛及其毗邻海域已成为越南至关重要的经济利益之所在。
    石油是东南亚弹丸小国文莱的生命线。目前文莱已开采出油田9个,气田5个,年产原油700多万吨,天然气90亿立方米,其油气田大多建在南沙群岛附近的海面上。文莱是迄今对南沙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而唯一未派兵进占的国家,但在掠夺南沙油气资源方面不甘落后。它现在打算在这一海域扩大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规模。
    泰国对海上油田的开采寄以厚望。自60年代初期以来,泰国先后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与西方石油公司合作,在东部的泰国湾和西部的安达曼海进行了长期的石油勘探,但至今尚未发现储量较为丰富的油田。泰国迫切希望在海底找到储量丰富的石油。但现有资料表明,西部的安达曼海浅海区没有石油。目前泰国已开采出的几个较大的天然气田和一些油井,主要分布在与南沙群岛及毗邻海域相连的泰国湾。泰国对这一地区寄予很大希望。因此,虽然泰国离南沙群岛较远,但对南海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却并非不感兴趣。
    新加坡虽不产石油,却是世界较大的炼油中心和石油产品贸易中心之一。70年代末期,新加坡日炼油能力已达116万桶原油[Petrom in Asia,February,1978,页34。]。新加坡地处南沙群岛边缘,虽未对南沙群岛及毗邻海域提出主权要求,但这一地区的形势对其石油化工业乃至整个经济都有直接的影响。
    柬埔寨也是南海沿岸国家之一,但由于多年的战争及内乱,国民经济长期陷于瘫痪状态,石油勘探与开采工作尚未开始。
    第二,南沙群岛毗邻海域丰富的渔业资源对沿岸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东南亚10国中,除老挝外,其他9国都是濒海或群岛国家。而9国除缅甸外,其他8国都可称南海沿岸国家,离南沙群岛都不很远。
    渔业是南海沿岸国家的主要经济活动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而其渔业活动也主要是在南海或南海沿岸进行的。
    菲律宾直接从事渔业的有180多万人,海鱼年捕捞量约180万公吨[[英国]《各国情况报告:菲律宾(1992年~1993年)》,页21。]。全国共有52个比较大的渔场,其中最大的渔场分布在米沙焉海、苏禄海和南海[Phiphat Tangsubkul,Asean and the Law of the Sea,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S tudies, 1982年,页58。]。
    印度尼西亚也是东南亚的主要渔业生产国,80年代末期以来海鱼年捕捞量约220万公吨,其中有1/4是从南海捕捞的。南海最南端的马六甲海峡东部,即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的海域是其主要捕捞区之一,产鱼量很高[[英国]《各国情况报告:菲律宾(1992年~1993年)》,页52。]。
    马来西亚的西马(半岛)和东马(海岛)之间是宽约640公里的南中国海。其最主要的渔业活动是在南沙群岛周围的海域进行的。马来西亚全国年均捕鱼总量约为70万吨~80万吨。马六甲海峡一带曾经是其最重要的渔场,但近10年来由于海面污染日益严重,捕捞量猛增,渔业资源日渐减少,其捕鱼重心正日益向南海纵深地带推进。
    新加坡和文莱是东南亚地区的两个小国。虽然其经济支柱一个是工商业和旅游业,一个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但渔业在其国民经济中也占有一定地位。新加坡专业渔民有4000人~5000人,渔船近千条,年捕鱼量约2.5万公吨[Phiphat Tangsubkul,Asian and the Law of the Sea,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82年,页58。]。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的渔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南中国海以及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等水域;由于更接近于南沙群岛,文莱的捕鱼活动主要在南沙群岛周围的海域进行。
    至于泰国,素称东南亚的捕鱼大国,在亚洲地区仅次于日本和中国而名列第三。全国有专业捕渔人员约40万人,各类渔船4万多条,其中有2万多条是比较现代化的拖网渔船。全国年均捕鱼量在80年代初期已跃过200万吨[[英国]《各国情况报告:泰国、缅甸(1990年~1991年)》,页16。],现已接近250万吨。由于捕捞量大,近海渔业资源日渐减少。近10年来泰国大力发展远洋捕渔,其渔船队活动范围早已超出200海里,向西已移过安达曼海,抵达孟加拉海乃至印度东海岸;向东则越过泰国湾抵达南海南部和马六甲海峡一带。包括泰国湾在内的南中国海是泰国渔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一地区的捕捞量长期占其捕捞总量的80%以上[Phiphat Tangsubkul,Asian and the Law of the Sea,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82年,页58。]。
    越南的渔业基本上是在南中国海进行的,因为其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全部濒临南海。靠近南沙群岛的越南南部沿海是其最主要的渔业基地。越南年均捕捞量约80万吨,最高年份超过100万吨。
    柬埔寨由于国内政局不稳,经济长期停滞,尚无远洋捕捞能力,其主要渔业活动在泰国湾进行,捕捞量有限,年均约10万吨左右。但是,柬埔寨将来发展渔业的方向也是南中国海。一旦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柬必然要加入掠夺南海渔业资源的行列。这是由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总之,南沙群岛及其毗邻海域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渔业资源,对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有巨大的诱惑力。迄今,它们中许多国家已从南沙地区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好处,这就增加了解决南沙问题的难度。
    三、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南沙问题的影响
    一些学者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用“一、三、六”一句话来概括东南亚10国,这是很有道理的。一是指缅甸一国;三是指印支三国;六是指东盟六国。
    总体来讲,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既包括东盟这个区域性经济组织与印支这个历史形成的地理政治单元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
    除缅甸长期作为一个“单干户”外,由于意识形态信仰和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自70年代中期越美战争结束以来,东南亚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格局一直是东盟与印支三国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由于1970年底越南出兵柬埔寨而更加明显,也更为严重。在此后的10多年中,东盟作为一个地区性组织,一直为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而奔走呼号。尽管东盟内部在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上有不同意见,个别成员国对越南的扩张野心认识不足,但无论在国际会议上还是在该组织举行的会议上,东盟国家都采取始终一致的立场,谴责越南的侵略行径,要求越南从柬埔寨全部撤军,恢复柬埔寨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希望对立各派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问题,东盟的积极活动,促成了一系列关于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的召开,使柬埔寨交战各方及越南走到谈判桌上来,推进了柬埔寨的和平进程。
    80年代末期,越南宣布从柬埔寨撤军,逐渐放松了对老挝和柬埔寨的控制,积极致力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在这种背景下,为抢占越南市场,东盟与越南的关系迅速发展。为实现“东盟一体化”的战略构想,东盟已经表示要接纳越南为成员国,越南也积极向东盟靠拢。近来,越南加入东盟的步伐已大大加快。双方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泰国已决定在胡志明市开设领事馆;文莱已于1992年2月28日与越南正式建交。东盟国家,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与越南经贸关系的发展引人注目。东盟资本正大量涌入越南。据信,越南在2年~3年内将正式加入东盟,在15年内有可能实现“东盟一体化”。
    在南沙问题上,越南有意挑拨东盟与中国的关系,极力制造紧张空气,企图使南沙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国际化,从而达到拉东盟与中国抗衡,获得有利地位的目的。另一方面,东盟各国政府在南沙问题上也多次吹出与越南相同的调子,使越找到了强大的政治依托。此外,在要求解除美国对越贸易禁运政策问题上,一些东盟国家也极力为越南说好话,充当其友好使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为越南的经济改革出谋献策,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则呼吁有关国家到越南投资。
    与此同时,东盟国家与越南的军事接触和经济联系也日益加强。泰国总理素金达在1992年初访越时已邀请越南派出军事人员观摩今后在泰国举行的泰美两国联合军事演习。越还拟与东盟国家进行军火交易。
    总体来讲,东盟与印支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越南的关系将会进一步发展,东盟一体化也有可能实现,但还会有曲折和反复,决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使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都加入了东盟,东盟实现了一体化,现在的东盟这个区域组织与印支三国这个地理政治单元之间的磨擦乃至冲突也不可能彻底消除。这是因为:
    第一,东盟与越南为首的印支三国有着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信仰,双方之间意识形态的分歧,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调和的,除非其中的一方彻底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信仰。但从目前来看,在今后相当时期内似乎不大可能。
    第二,越南有领土扩张野心,这一点东盟各国都十分清楚。东南亚国家对越南的军事实力惧怕三分。东盟对越南的戒备心理在今后相当时期内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要这种戒备心理仍然存在,双方就不可能建立起诚挚友好的关系。即使越南加入了东盟,它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貌合神离。
    第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越南不会完全放弃对老挝和柬埔寨的控制。虽然现在已经有所放松,但不会完全放弃。印支三国作为一个地理政治单元,虽然将来在形式上也许不存在了,但实际上仍将持续下去。即便将来三国都加入了东盟,它们之间仍可能保持着某种形式的,非同一般的关系,甚至会成为组织中的组织,派别中的派别,有时可能还会联手与东盟其它成员国分庭抗礼。
    第四,在南沙问题上,虽然越南与东盟之间有联手对付中国的一面,但又有与东盟各成员国相互争夺的一面。越南一方面高呼要维持现状,不使用武力,通过和谈解决争端,另一方面又多次公开声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而东盟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也声称对南沙部分岛礁拥有主权。越南当局不会,也不可能轻易改变其立场。因此,在这一点上,越南与东盟的主张又是矛盾的,这必然要影响到双方之间的关系。
    就东南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说,无论从以上所论及的经济利益还是从历史和政治角度来看,各国间芥蒂也颇多,发生争端的隐患不少。这些隐患对于解决南沙问题不能不产生影响。
    首先,东南亚国家之间在边界,领土问题上仍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再次突出,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东盟来说,作为一个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虽然搞得红红火火,但也并非铁板一块。各成员国之间也仍然存在着边界、领土争议。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边界、领土争端,主要表现是:
    1、菲律宾与马来西亚之间关于沙巴问题的纠纷
    沙巴现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是由苏禄的苏丹治理的。1877年~1878年,英国北婆罗州公司与苏禄的苏丹贾马鲁尔•阿扎姆签订了一个条约,获得了对沙巴的管理权。1881年,英国政府正式向这个英国公司颁发了特许证。1946年,沙巴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963年9月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时,沙巴正式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此后,菲律宾对沙巴提出了主权要求。菲方认为:第一、苏禄的苏丹无权将沙巴割让给英国,因为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只有西班牙殖民政府才有领土割让权;第二,当时英国公司与苏禄苏丹签订的条约中使用的马来语“Pajak”一词,并不是“割让”或“赠予”的意思,而是“出租”;因此,菲律宾对沙巴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两国为此争吵了多年,关系一度恶化。即使东盟成立后,两国间的关系也没有多大改善。1977年,在吉隆坡召开的东盟最高级会议上,马科斯总统曾公开表示,为了东盟的团结,菲律宾打算不再对沙巴提出领土要求。但是,菲议会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菲政府也就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执行这一承诺,马来西亚也一直忧心忡忡。这一问题也一直成为两国间关系中的隐患[Lee Yong Leng.Southeast Asia Essays in Political Geography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82,页25。]。
    2、泰老之间的边界争议
    这是由于湄公河河道变化而产生的。这一争议自1977年以来使双方边界的紧张局势达到高潮,1977年4月,为湄公河中的两个小岛的归属问题,双方之间发生冲突。这两个小岛一个叫Ching Chu,靠近万象,另一个叫Sangkhi,在万象东南约60公里处。虽然双方之间的争端逐渐平息下来,但问题仍未完结[同上书,页17。]。
    3、越柬边界争议
    越柬之间的边界争议是多方面的。一是柬埔寨对被越南在历史上占领的6个省一直没有放弃主权要求。二是关于富国岛的归属问题。富国岛在历史上是柬埔寨的领土,后被法国殖民当局划归越南。柬埔寨一直耿耿于怀。三是越柬之间在泰国湾海域划分问题上的争议。可以预言,无论将来哪一派主宰了柬埔寨的命运,只要柬埔寨是独立的主权国家,那末,越柬之间就不可能建立起诚挚友好关系,越南要对柬埔寨讲特殊友好关系,而柬埔寨则有强烈的领土收复情绪[同上书,页20。]。
    4、柬埔寨与老挝之间的边界争议
    柬埔寨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证据对湄公河西部和Bassac南地区提出主权要求。但自1905起,这些地区已被法国殖民当局划入老挝版图,柬埔寨显然不会甘心。一旦气候适合,它必然会对这些地区提出主权要求[同上书,页28。]。
    其次,东南亚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复杂的领海和大陆架争端。
    这类争议主要由于50年代末期以来沿海国家发起的“圈海运动”所引起的。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传统的领海范围是3海里。1980年8月29日在联合国第三次海洋会议的第九次会议上,同意将领海范围从传统的3海里扩大到12海里。与此同时,确认了沿海国家划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主张(而此前已有许多国家宣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一决议实施结果,不但使东南亚无“公海”可言,而且还产生了“领海重叠”现象。与此同时进行的大陆架划分也发生了许多扯皮现象,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海上边界争议。其中,有些国家的争议通过多边协议已经解决了(比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三国之间于1977年2月签订的马六甲海峡交通独立的协议,初步解决了它们之间的争议等)。但有些争议仍然存在,成为发展东南亚国家间关系的阴影。这类争议主要有:
    1、印尼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大陆架边界争议
    澳大利亚政府主张,以Timor Trough海沟为标志,形成两个明显的大陆架,即帝汶大陆架和澳大利亚大陆架,因此应以这一海沟为两国间大陆架的分界线。而印尼则认为,澳大利亚与帝汶岛同属一个大陆架,帝汶海沟(Timor Trough)是海底的意外降低而形成的,并不是两个大陆架的分界线,因此,两国大陆架的划分应以等距离的中线来制定[J.R.V.Prescott,the Political Geography of the Oceans,Newton,Abbot,David And Charles,1975,页191~192。]。虽然在1971年双方达成了谅解,1972年澳大利亚退出了1545平方海里,从而缓解了双方的矛盾,但印尼对澳大利亚仍控制着这个大陆架大约3/4的面积不满,仍希望与澳大利亚进行谈判,以实现其按中心线划分两国之间大陆架的目的。
    2、泰、柬、越三国之间在泰国湾的领海争端
    这一争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泰国和柬埔寨在泰国湾北部的争端;二是柬埔寨和越南在泰国湾南部的争端;三是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三国在泰国湾中部的争端。由于三国都提出了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主张,各不相让,因此使争端更加复杂化了。泰柬之间的争议面积为8000平方公里,柬越之间的争议面积约54000平方公里。泰柬之间的争议还涉及到Koh kut岛等岛屿的归属问题。越柬之间的争议涉及PoulowaiHon Panjang 和Phu Quo(富国岛)等岛屿与的归属问题。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争端的调子明显降低了,但问题远未完结[C.M.Siddayao,The off-shorepetrdrum Resources of Southeast Asia,Cualalumpur1978,页76。],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激化。
    3、泰国与缅甸的领海争端
    在1977年4月19日缅甸单方面宣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后,泰缅两国发生了领海纠纷。泰国拒不承认缅甸的主张,两国间没有达成任何海上边界协议。结果,缅甸扣掉了在其所主张的200海里经济区内作业的泰国渔船队,在孟加拉湾作业的泰国渔船也被孟加拉国扣押。为进行反击,泰国政府派出海军炮艇为其渔船队“保驾护航”[Phiphat Tangsubkul, Aseanand the Law of the Sea,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82年,页58。],使泰缅两国间的争执一度激。这一问题至今尚未有明确的解决办法。
    以上问题的存在,为东南亚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蒙上了阴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些潜在的争执还会表面化,这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存在着这些芥蒂,再加之各国在南沙及毗邻海域已经获得的和所要谋求的利益不尽相同,有的大些,有的小些,有的根本就没有,因此,它们在南沙问题上的立场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具体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态度最强硬而且决不会作出丝毫让步的。越南可以列入这一类。如前所述,南沙及其毗邻海域已成为越南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就目前来讲,它占领的岛屿数量最多,海域面积最大(占有岛礁27个,分割海域100多万平方公里),掠夺的石油资源也最多。它不但要保住既得利益,而且还希望获得更大的利益。出于这一目的,它多次公开声明“南沙主权归越南”。但当南沙问题地区化、国际化已成定局之际,它很可能稍作退让,采取“丢卒保车”的战术(现在已有这种迹象),承认菲、马拥有所占岛礁的主权,承认东盟一些国家对南海的分割,这样既可使其所占岛礁和海域合法化,也可以讨好东盟,联合东盟共同对付中国。
    第二类为目前在南沙获利较多,但只是对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工作的国家。这类国家包括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菲律宾占有岛礁8个,割据海域41万平方公里;马来西亚占有岛礁3个,在另外8个岛礁树有主权标志,割据海域27万平方公里,是继越南之后在南沙获利最大的两个国家。但它们至今尚未对整个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而且都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也表示可以探讨中方提出的“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
    第三类是对南沙个别岛礁提出主权要求并占据部分海域或没有对南沙提出任何主权要求,但分割了部分海域的国家。这类国家包括文莱加印尼两国。它们目前在南沙及毗邻海域获得的利益相对小些,因而在南沙问题上的态度相对说来也不那么强硬。
    第四类是当前在南沙群岛及其毗邻海域利益更小的国家。这类国家包括新加坡、柬埔寨和泰国。这三个国家都可称为南海沿岸国家,但它们距南沙群岛较远,至今没有占据南沙任何岛礁和海域,也没有提出任何主权要求。但是,南沙及其毗邻海域对它们有一定的利益[比如,南沙局势的变化可能对新加坡的海上交通运输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对泰国的渔业生产也将带来不利影响。],再加上有“防止中国势力南下”的心理,因此它们对南沙问题也很关心。在南沙争端中虽然它们很可能会站在其它南海沿岸国家一边反对中国,但决不可能持积极态度,充当“马前卒”。鉴于中泰关系目前十分友好,因此泰国更是不会这样做。
    第五类是远离南沙及其毗邻海域的国家。这类国家包括缅甸和老挝。它们在南沙没有任何直接利益,南沙不会引起它们更多的关心。
    总体来讲,在南沙问题上,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新加坡有联合对付中国的一面,但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一方面,获利较少的国家对获利较多的国家特别是越南感到不满。由于利益的不同,它们各自所采取的态度也不会相同。另一方面,所有东盟国家对越南的意识形态信仰和扩张主义野心仍怀有戒备心理,因而不可能鼎力支持越南。再一个就是各国之间的边界、领土和领海争端也造成相互间在一定程度上的隔阂。因此,一旦南沙争端白炽化,东南亚各国首先要考虑的只能是这一问题对自己的国家利益究竟有多大,不可能一心一意联合起来同中国抗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