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方兴未艾
http://www.newdu.com 2025/01/07 06:01:26 中国考古网 袁靖 参加讨论
――四本科技考古专著读后感 中国第一本比较全面地阐述科技考古的专著是由科学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的《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这本书分为考古断代技术及其应用、结构分析技术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元素分析技术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遗址勘探和计算机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这样四大部分内容。以科技内容作为脉络体系,同时配以科技考古研究内容作为应用实例。尽管因为当时中国考古学界除碳十四年代测定以外,尚没有全面开展其它科技考古领域的研究,缺少中国学者自己的研究实例,作者选用的范例主要都是来自国外。另外,这本书阐述的各种理化方面的原理、方法对于大部分文科出身的考古研究人员而言,可能过于艰深,似乎比较适合学习自然科学出身,后来开始转而对科技考古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或学生阅读。但是作为中国国内首部科技考古方面的专著,当时的学术价值及今后的历史意义都是不可替代的。 记得1993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协助仇士华、吴家安、陆巍等几位研究员一起领导建设考古研究所的考古科技中心。当时我的知识结构中除了中国考古学的基础知识以外,就是环境考古学和动物考古学的知识,对科技考古其他各个领域的研究知之甚少。《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这本书中谈到的内容正好是我迫切需要学习的。当时这本书成了我经常捧在手上的重要参考书籍。后来受命撰写发表在1996年第7期《考古》上的《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一文,其中的不少认识就是来源于对那本书的学习心得。我个人认为,自然科学相关学科被引进到考古学研究中,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是开辟了在以往的考古学研究中不能涉及或忽略涉及的研究领域。二是进一步提高了考古学研究的效率、精确度和科学性。从《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出版到现在,差不多过去17年了。这些年里自然科学又有了全面、快速的发展,不断为科技考古的进步提供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方向。但是《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里提到的不少基本内容都没有过时,至今仍然在启示我们面对考古遗址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开展新的科技考古尝试。 2006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技考古学概论》是由西北大学赵丛苍老师主编、郭妍利、刘成、朱君孝、凌雪等几位老师参与编写的。这是中国第一本直截了当地称之为“科技考古学”的科技考古教科书。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介绍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发展简史、理论、方法及科技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科技考古学。第二大部分则介绍了各种考古勘探方法、水下考古、各种遗物的采集、清理、修复及室内保存方法。第三大部分的内容最为丰富,包括多种测年方法,物质的结构和元素分析,人工遗物的产地研究,人地关系研究,涉及DNA研究、牙齿人类学研究、古病理分析在内的人骨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等。可以说这本教材基本上系统地涉及到科技考古的方方面面。而且因为是教科书,作者们在每章结束后都列出几道思考题,供读者对照思考,巩固复习。 编写《科技考古学概论》的几位主要作者大多不是具体从事科技考古某个领域研究的大学老师,但是他们充分认识到科技考古在未来考古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培养适应今后考古学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科技考古知识的考古专业学生,那几位老师竭尽全力,刻苦钻研,历经十余年,终于完成全部书稿。这本教材的内容相当全面,给学生学习科技考古方面的知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作为科技考古的教材,自然包括科技考古各个领域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尽管由于作者们大都是来自文科,在阐述理科的个别概念时不一定完全到位。但是书中引用的实例,大多来自国内科技考古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读到那些熟悉的遗址的名称,头脑中立刻有一个关于那个遗址的明确的时空方位和考古内涵,这也帮助我们容易理解与那个遗址相关的科技考古的研究内容,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理解科技考古的作用和意义。我从事的具体研究属于科技考古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要我做到象他们那样全面、系统地阐述科技考古各个方面的原理、方法和实例,谈何容易。由此,我从心里深深体会到这几位作者的编写工作之艰苦,付出的努力之巨大,对他们那种耗时十余年、锲而不舍的精神肃然起敬。 2008年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科技考古》一书,是杨晶、吴家安两位考古学家撰写的一本关于科技考古的科普读物。全书分为考古勘探、采集特殊标本用于测试等田野考古的新方法;通过动植物考古研究、古代环境研究,探讨古代的人地关系;人骨鉴定、古代习俗探讨及从史前到汉以后的人种;以碳十四测年为主的多种测年方法,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夏商周的重要遗址的年代;各种物质结构和化学元素的分析技术,及在金属冶炼、陶瓷工艺、玉石产地、颜料品种等四个方面的应用;土质和石质遗迹的现场保护,无机和有机遗物的室内保护;从陶器、铜器、木漆器、骨器、纺织品的复制到各类器物的制作工艺;计算机技术对考古文献、博物馆藏品、地理信息和考古学资料的管理,及对卜甲碎片的缀合处理和各种考古遗存的类型学研究这样八个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可以说是处处贯穿着考古学家对于科技考古的认识,书中涉及科技考古各个领域的原理和方法之处着墨不多,主要收集了大量中国科技考古的研究实例,分门别类进行介绍,用科技考古的研究结果说话,让考古研究人员读起来感到通俗易懂。读完全书,真切地感受到两位考古学家在收集各种科技考古研究实例时的用力之深,用意之深。其实作者早在2000年前就完稿了,虽然因为别的原因一直拖到2008年才出版,因此书中收集的中国科技考古的研究实例尚局限在2000年以前,还未进入21世纪。到现在,有些观点已经改变了。但是作者们阐述的各类研究结果完全可以证明,科技考古的研究对象几乎涵盖了一切与古代人类活动相关的物质遗存,科技考古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在考古发掘中挖到的古代遗存,实际上就是当时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其遗迹和遗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涉及到那个时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古人遗留下来的各种信息,开展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考古研究人员的历史使命。可能正是被这种强烈的使命感所激励,两位作者在本书的后记中提到,“一个考古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若无多方面的才能、经验和多种专门知识,便不可能在考古学上有所建树,要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领域应用的广阔前景,通晓各种相关的自然科学诸多领域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积极地投身科技考古。”这段话真实地表述了我们这一代考古研究人员的心声。 陈铁梅教授编著的《科技考古学》由文物出版社于2008年6月出版。这是中国科技考古的第二本教材。尽管从这本书的目录看,其论述的科技考古各个领域的研究目的、原理、方法等内容大多与上面提到的那几本书里论述的基本内容有相似之处。陈铁梅教授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还谦虚地称之为本书的编写参照了《科技考古学概论》的论述脉络。但是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不时会感受到一位长期从事科技考古的研究人员的精辟见解及对多个科技考古研究领域的全面把握。比如,作者在绪论里就特别强调我们面对的实物遗存是‘不完整的、变形的’,因此在进行各种分析研究和解释时必须掌握分寸。再如作者在阐述每一个科技考古研究领域时,都用较多的篇幅介绍这个研究领域的来龙去脉及研究现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及其在科技考古中的作用。还如作者在涉及学术界尚有不同观点的关于现代人的起源、青铜器产地的溯源、瓷器的起源、一些农作物的起源等多个研究课题时,都是十分客观地列出各家的主要观点,帮助读者进行独立思考。类似的特点还可以列举不少,但是仅从上面谈到的三点看,我们已经可以认识这本科技考古教材的独到之处。 今天,科技考古的概念已经深入到很多考古研究人员的头脑之中,现在再来给考古研究人员讲述为何要做科技考古研究,好像已经变成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现在要关注的,是如何更加准确地理解科技考古各个研究领域的内涵,如何在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中妥善设计好科技考古多个研究领域的参与,如何把科技考古的研究结果有机的结合到考古学研究之中,如何全面推动考古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陈铁梅教授编著的这本《科技考古学》,正是努力从这个层面上论述了我们关注的问题。对于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考古学子,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可能因为交稿时间的关系,这本教材没有来得及把人骨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包括进去。相信以陈铁梅教授多年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的功力,如果时间充裕的话,一定能够在这个方面给我们写出精彩的章节和提出有益的启示的。 我20世纪80年代末在日本留学时,就读过日本学者们编写的关于自然科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方面的专著。当时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在科技考古方面比我们强得多,我们需要向他们好好学习。其实,日本的科技考古是向欧美学习的结果,真正认识欧美学者在科技考古方面做出的贡献,对于我们做好自己的研究,无疑具有更大、更直接的帮助。时至今日,从我们已经连续出版的4本比较全面地阐述科技考古研究的专著看,从我们不断出版的涉及科技考古各个研究领域的多部专著看,从我们发表的大量涉及科技考古各个领域的研究报告和论文看,中国的科技考古研究现状确实是成果颇多,形势喜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跟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科技考古研究水平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希望有更多的考古研究人员、科技考古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与这些学科相关的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这几本科技考古的专著,在考古调查、发掘和实践中开展科技考古研究,不断提高我们的考古学研究水平。我们坚信,中国科技考古的未来必定和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一样,风光无限。 本文曾载于文物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在考古发掘中应该使用浮选法
- 下一篇:植物考古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