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大北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2:11:59 中国考古网 尤柔魑 参加讨论
邯郸大北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区的西半部和西南部。原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大北城为郭城,其西南的三座品字形小城为宫城。史料记载,宫城在秦汉之际被毁,秦汉时期的遗址在大北城内。 1970~1972年,对大北城进行了钻探,城墙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最长4880米,东西最宽3240米。四面城墙分别为:东4800米,西5604米、南3090米、北1820米,周长15314米,面积1382.9万平方米。城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而且高差较大。西北部分地上残迹犹存,东南部城墙和城内遗迹均埋在地下4~9米深处。 1973年为了解西城墙地下夯土基址与王朗城的关系,对大北城西墙地下墙与地面墙交接处进行解剖,发现大北城地下基址年代较早,为战国基址,王朗城原是大北城西墙的一部分,其上部尤其是东南部是东汉或汉以后增筑修建的。墙址附近发现有东汉墓,说明该墙修筑不久已荒芜成平民墓地。 城内有丰富的战国汉代遗迹和遗物。大北城的西北角有一座小城,从钻探情况看,小城平面略呈梯形,上宽290米,下宽约400米,南北长约700米,西与“插箭岭”相连。遗址内多为战国至汉代的残瓦,在“插箭岭”东坡发现与王城相同的战国时代的排水槽。从地理位置和遗物来看,“插箭岭”及其东侧小城,应属战国时代的建筑,可能是当时的离宫或官署区,汉代全部或部分沿用。 大北城西北部的温明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25.5、南北30米,地面以上高2.1米,基础距地表约5米,与汉代文化层相连,附近出土汉代砖瓦等遗物,可能是文献记载的汉赵王如意所建的温明殿。温明殿西约270米处,发现一段南北长约900米的夯土墙,另一段东西长约1280米,与大北城东墙相交后向东延伸。经进一步钻探,东西南北均有城墙,总面积约640万平方米。城址年代大约在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 大北城西北的“铸箭炉”、“皇姑庙”、“梳妆楼”、“插箭岭”等遗址,紧靠城垣,并相互连接。地下有夯土基址,地表有战国及汉代的遗物。研究者推测战国时期此处为城墙基址,汉代沿用并修建了一些建筑物,东汉时期开始废弃。大北城中部偏东,战国文化层较厚,汉代文化层较薄。在此发现了战国、汉代的烧陶作坊5处,铸铁作坊3处和铸铜、制骨、石器作坊址各1处。此外还有水井和汉代以后的墓葬。 大北城遗址反映了邯郸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持续繁荣,史料记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设邯郸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赵国,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复为邯郸郡,东汉仍为赵国。在大北城中部偏东南有东汉及东晋时代的墓葬,中部有唐至宋元时期的墓葬,说明从东汉开始大北城日渐衰落,由南向北缩小,西晋、南北朝更甚。曹操建都邺城之后,邯郸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被其代替,直接导致了大北城的衰落。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