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在《中国荒政书集成》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座谈会。作为清史研究和中国灾害史研究工作者,我对李文海、夏明方、朱浒教授及其课题组编纂中国荒政书一直十分关注。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曾遭受过无数次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其受灾范围之广,灾情之严重,灾害频率之高,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在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和民间都提出和实施了相应的救灾防灾政策,留下了珍贵文化遗产。其中,荒政之书,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典籍中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荒政文献分散藏于各处,特别是那些抄本、稿本、善本,借阅利用十分不便。有的文献还存在破损、文字误讹、错漏等问题。 
    众所周知,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离开了荒政资料,荒政史研究无从谈起。没有对中国历代荒政资料的系统发掘和整理,更谈不上中国灾荒史研究的创新。搜集、整理、编纂一部大型历史资料,需要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时间。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比例。在相当多的单位,编纂的资料不算研究成果,评职称也不算数。学术研究浮躁之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不愿意在资料基础建设方面下功夫,急功近利,摘抄别人论著,东拼西凑,花样翻新,俨然为创新成果。搜集整理编纂大型资料,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这里需要甘耐寂寞的忍劲和奉献精神。以李文海教授为首的灾荒研究课题组,出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使命感,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经过10余年的努力,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中,抢救、整理出来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荒政书。《中国荒政书集成》近1300万字,是迄今国内外第一部最完备的荒政书集成。涉及的内容,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民初,时间跨度数千年,大体上反映了先秦至清末中国救荒思想和救荒实践的概貌。这套大型资料的出版,为中国荒政史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荒政史和灾荒史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既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又具有为我国防灾减灾提供历史借鉴的重大现实意义。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必将愈益彰显。在此,谨向李文海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及时为《中国荒政书集成》立项,实为明智之举,其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如何充分利用《中国荒政书集成》,如何继续深入推进中国灾荒史研究?下面谈点具体意见。 
    第一,挖掘《集成》中的重要灾情资料,总结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清两代自然灾害规律,为当代中国中长期自然灾害趋势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环节。要破解对自然灾害的预测这一世界科学难题,除了需要不断完善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和检测手段,提高科技能力外,重要的是将当代灾害研究、灾害预测与历史灾害研究和趋势分析结合起来,把不同层次的自然灾害系统及子系统、亚系统发生机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与其所处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联置于长时段进行研究。灾害趋势的显现需要相应的时间过程,考察的时段越长,对灾害趋势的把握就越准确。《集成》记载了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清时期的重大灾情及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认真研究自然灾害发生与演变的规律、成灾机理,为当代中国中长期自然灾害趋势预测提供依据。这不仅具有现实紧迫性,而且具有重要国际意义。 
    第二,利用《集成》认真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应灾模式,为不断完善中国新时期应灾机制及其管理制度提供历史借鉴。中国传统社会历代官府和民间都不断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政策措施,注重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一个优良传统。清代是中国荒政的集大成者。《集成》收录了清代许多地方恤灾赈济文献,为学界进行个案研究、微观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加强清代地方灾赈个案研究,也是具体揭示中国历史时期救荒体制及其运行的重要路径。 
    第三,深入开展荒政思想以及灾害与生态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先哲就十分关注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天人合一”观念和“三才”理论,形成了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光芒的灾害观。秦汉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一些知识精英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逐渐认识到了森林、气候变化与灾害之间的某种关系。虽然他们还不能科学地揭示生态环境破坏与灾害发生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其涌现出的传统环境意识,成为中国荒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时和后世荒政的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应充分利用《集成》,努力发掘和诠释中国数千年来天人合一的环保思想;分析自然灾害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深入探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认真检讨中国历代政府和民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导致灾害频发和加剧,甚至形成灾害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恶性循环的沉痛教训。 
    第四,加强荒政文化与荒政文学研究。《集成》是中国荒政文化重要载体,既有荒政思想观念及其指导下的荒政制度、行为方式,又有灾民的灾荒心理、神灵崇拜、祭祀信仰,还有诸如劝民除水患以收水利歌、劝赈唱和诗、水荒吟等诗歌。荒政文化与荒政文学,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荒政史研究的新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第五,努力挖掘“集成”中蕴藏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伟大的抗灾精神。 
    自古以来,我国迭遭自然灾害的袭击,广大人民与自然灾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通史就是中华民族抗击自然灾害的历史。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没有被压倒,始终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磨砺,培育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抗灾救灾精神和优秀品质。中华民族这种世代相传的抗灾救灾精神,体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荒政书集成》是中国历史时期荒政思想和实践的主要载体,闪烁着中华民族伟大抗灾精神。我们应充分利用这套资料深刻阐发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伟大抗灾救灾精神及其在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向心力、国家认同感的凝聚作用,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前进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在激发民族活力、鼓舞民族前进的激励作用,从而为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这套资料提供了大量精神食粮,我们在进行专题研究并出版相应学术专著同时,也应写作一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通俗读物,加强宣传,普及减灾防灾知识,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增强人们的灾患意识,努力发挥史学工作者在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方面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相信,充分利用《中国荒政书集成》是大有作为的。 
    第六,建议在“集成”基础上,仿照《四库全书提要》,编制一部《中国荒政书提要》,与之配套。这不仅有利于推进中国灾荒史的研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想了解中国历史上救灾防灾的普通读者又不可全部查阅大部头《中国荒政书集成》的需求,弥补个人因经济实力所限不能购买“集成”的遗憾。 
    第七,建议对这套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荒政数据库,制成可供检索下载的光盘,并尽可能降低成本,开拓市场。
    (2011年2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