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清初扬州文化》出版


    《清初扬州文化》、[美]梅尔清 著,朱修春 译。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这是一部以清初扬州地方文化为主题的著作。作者在书中有三个着眼点:活跃于扬州的文人士大夫群体、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扬州地方名胜和数量众多的文人创作作品。通过研究人、境、文三方面的复杂联系,梅尔清展现了经历明清鼎革的江南士大夫群体是如何触景生情、借古喻今、抒发去国还乡的感慨,又是如何以文会友,重建遭受重创的文人社会网络。全书以扬州四个地方名胜为线索:红桥、文选塔、平山堂和天宁寺。围绕红桥,作者描述了清初曾任官扬州的著名文人王士祯效法东晋王羲之兰亭之会,一方面重建文人社交活动,同时也成就了以他个人为中心的扬州文化团体。文选塔与平山堂使读者得以观察明清易代中的江南文人重建群体活动这一历史过程。以邓汉仪为代表的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模糊了明遗民、贰臣和清朝新贵之间由于政治原因产生的差异,一种历久弥新的文人共同理念弥合了王朝更替引发的士人群体分裂。天宁寺的历史展现了扬州从17世纪到18世纪的社会变化。随着扬州本地经济的发展和以盐商为代表的新一代社会精英的崛起,18世纪的扬州已经不需要诉求“江南”传统而彰显自身文化,迅速增长的经济财富和围绕清帝南巡展现的扬州新城市地位使扬州超越地域限制,与北京形成了更直接的关联。以往的扬州地方史较多地关注清初“扬州十日”的劫难和清中期康乾盛世扬州的烟雨繁华,梅尔清的著作则选取了这两个阶段中的一个空白,研究了历经战火的文人是如何记录、追忆和超越这一痛苦经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本书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海外研究康乾时代地方精英的最新成果。但是作者没有囿于文人的文学生活,而是将文人的文学活动、游历活动和地方名胜的历史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是一部兼跨地方史、文化史和社会史诸领域的优秀著作。
                          (资料来源:清史编委会提供,本網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