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缘起


    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三项与《四库全书》有关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相继在中国启动。本《四库禁毁书丛刊》是紧接《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之后开始编纂的。三项工程以其耗资的巨大,投入力量的惊人,而成为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其将产生的丰硕成果和影响无疑将载入史册。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著作大国,两千多年来典册如林,汗牛充栋。据历代各种书目的不完全统计,从汉朝到清朝,共印行古籍一八一七○○多部种,含二三六七○○○多卷,仅清朝就占其中的大半。加上没有印行、不及流傅和没有列入书目的古籍,实际上远远 超过此数。这是我们祖先的文化知识最宝贵的积累和他们的精神智慧最鲜明的表现。它们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很丰富而深刻的。它们在天壤间幸存并得以流传,是一个长期且非常艰辛的过程。除价值不高被自然淘汰和保存手段薄弱被蚀损、自生自灭外,还饱受天灾和兵火的摧残,更严重的是多次遭到政治上大规模的禁毁。
    政治上禁毁,是书籍的内容或作者与当时专制朝廷的统治以及忌讳发生矛盾的结果。战国秦孝公时商鞅采取法家的治国方法,焚烧《诗》《书》而表彰法令,开中国古代禁毁书的先河。秦始皇时,丞相李斯主持尽焚秦史以外的六国史书与民间收藏的《诗》《书》等,是古代典籍的第一次大厄。秦以后历代断断续续地实行过禁书措施。入明以后,禁毁书籍步入一个新阶段:从西汉独尊儒术后,明太祖第一次删节儒家经典《孟子》,印行《孟子节文》;明廷因政治原因或其它细故杀害不少文士,被杀害者的著作牵连被禁;终明一代的禁书事件频繁发生,持续不断。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在文化思想上的表现。
    更大规模的禁毁书籍发生在清乾隆年间。乾隆帝在即位初,曾颁布谕旨征书,其出发点是遵循“稽古右文”。“崇儒立道”,“聿资治理”,“垂范方来”的传统,要求充实内库庋藏。随着办理征书拖延三十余年之久,乾隆遭遇的政治矛盾日益增多,了解各种著述情况更加深入,积累统治经验亦更加丰富,因而他的思想随之发生变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下令开馆纂修《四库全书》,“假右文稽古之名,行刬除嫌忌之实”历史学家黄云眉语,标榜文治,寓禁于征,即利用纂修《四库全书》之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调图书,进行严格审查,有删改,有抽毁,有全毁,对收藏禁书者严惩不贷。这些措施,首先主要针对书中记述明清两代为满族统治者所嫌恶讳言之事,鼓吹反清民族观念,触犯封建礼制,违反程朱理学的内容,因书而严惩作者及其子嗣,甚至追究已故的作者,掘墓戮尸,惩办后人;其次,即对作者,因人废言,认为作者犯上,则不问其言有无不当,均加以毁弃,以将某一作者言论全部清除净尽而始快。在这个过程中,皇上的督催,督抚的操持,府县的经办,教职佐杂的奔走查访,举国侧目而视,上下告讦成风。在查获确有反清内容的著作及其作者的同时,其它不少禁毁案件不免捕风捉影,深文周纳,小题大做,宁滥勿纵,频频制造多起惨无人道的文字狱,据不完全统计,在近二十年中,全毁书二千四百多种,抽毁书四百多种,共约三千种,删改书无法计算,禁毁书籍总数在十万部以上,因惧祸而私自毁弃者尚不在其内,销毁版片八万余块,杀害士人和其它无辜者以及惩办亲属均难以计数。
    四库禁毁书是纂修《四库全书》期间被抽毁和全毁的书籍,其中以集部书占多数。集部有某个时代或某个地区一些作者的总集,更多的是某个作者,包括一些文学派别创始人的别集、有成就的文学家和当时政治、军事、财经、文化等重要代表人物的别集,著名风骨亮节人士的别集,如南明史专家朱希祖先生所说:“凡南明殉节之臣,其文集往往入于禁书之列。”其中有不少煊赫一时的文人学者,他们的著作有许多实属中国文化的精品。其次是史部的书籍。史部书禁毁的重点,集中在关于辽事入关前满汉关系和南明史的著作。目的是企图抹杀、毁灭、篡改这些历史事实。涉及到各种明人私撰或官修明史的著作的禁毁也很惨酷。一些地方志亦被殃及,甚至根据雍正谕旨颁行全国、以便人人观览知悉的《大义觉迷绿》,都成了禁书。真是所谓“于先朝手泽,祖宗事实,尚可任意存废,何论其余?” 历史学家孟森语。地方志等遭禁毁,最清楚地反映出禁毁面的广泛、扩大化。经部、子部和丛书中的一些书籍,在禁毁狂潮中亦未能幸免。
    禁毁给典籍造成了严重后果。大量有价值的著作从此绝迹。但是在严酷的禁毁之下仍有许多优秀的典籍通过各种方式得以存留,或者是无意中幸免于难,或者是冒着杀头抄家的危险有意藏匿。总之有一部分禁毁书幸存到今。
    幸存的禁毁书以其自身含有的历史真实性和传统文化精华,唤起人们的良知本能。乾隆以后,抗清起义风起云涌,外国侵略纷至沓来,国势日衰,朝廷多事,文纲自然趋于疏弛,一些禁毁书于是稍加删削掩饰,甚至以本来面目单行或编入丛书行世。入民国后,这一进程在政治上已没有什么限制,可以更宽松地进行。这当然是很可喜的事情。但是劫后幸存的禁毁书,每种书存世的数量都很少,且绝大多数是善本,甚至是孤本。它们都处在濒临灭绝的状态。少数单印或编入丛书行世,对于拯救旦夕濒危的全部禁毁书来说,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唯一的办法。只有辑印全部迄今幸存的禁毁书。尽管学术界认识传统文化的这块瑰宝,不少学者也积极从事禁毁书籍研究和禁毁书目编刊,但是,印行全部幸存禁毁书工程的艰巨性,决定了这项工程尚无人敢于承担。
    这种状况持续达两个世纪。在这期间,可能又有禁毁书散佚,但已无法查清。
    直至1977年,我国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才首次完全以禁毁书为收录对象,印行《清代禁毁书丛刊》。这应该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因两岸隔绝,本省书源不足,今所见到的伟文启动的工程仅出书少数种即告中辍,续刊或犹有待。
    相对而言,完成这样的工程,中国大陆的学术、文化界具备应有的主、客观条件多一些。几年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几位中青年图书馆工作者、学者提出编纂、出版现存禁毁书的设想。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一些同仁、学者踊跃响应、参加。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摸底调查,综计还有一千五百种左右的禁毁书存世,这些书收藏既分散,又相对集中,分散在全国各地各图书馆室、各单位和私人手中,少数大图书馆收藏较多。他们在艰难竭蹶之中,得到北京川山技贸总公司从资金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决心实现自己的设想,把禁毁书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编辑成册,定名《四库禁毁书丛刊》,分期影印面世。于是以这些图书馆工作者、学者为基本队伍,邀约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的一些文史专家、学者组成编纂委员会及其工作委员会并所属各部,聘请学术顾问,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开展工作。
    编印《四库禁毁书丛刊》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四库全书》不全,是众所周知的。其大量的书只著录在存目中,仅保留目录。如果加上存目各书,当时的典籍亦非齐全。因大量的禁毁书是从根本上被排斥的,如果没有禁毁书,会在当时文献的全貌上留下一片很大的空白。《四库禁毁书丛刊》首先是为填补这片空白而编印的,它与《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是互相补充的。《四库禁毁书丛刊》、《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四者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较清晰地显露出从当时到清末中国古典文献的庐山面目。编印《四库禁毁书丛刊》,也是适应全部保存其存没系于一绫的禁毁书的需要,采取的最稳妥可靠的方法。现存禁毁书约为禁毁书总数的一半,若再不加抢救,使之继续亡佚,将来会后悔莫及,实际上是对后人、对历史的一种犯罪。从这些方面看来,编印《四库禁毁书丛刊》在文献学上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亦是泽福后人的重大举措。当然,编印还是为了应用,是适应进一步发展学术、开发和利用禁毁书的需要。朱希祖先生说过:“自清乾隆禁毁明季史籍以来,学者欲撰辑南明史者,辄叹史料之难得。”现存禁毁书将在这方面提供大量罕见史料。实际上,凡研究明清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宗教信仰、风土民情等诸多领域的课题,都可以按图索骥,从现存禁毁书中找到所需要的稀见资料,有力地推动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大量明代和清初的原刻本,保持了著作的原貌,加强了著作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四库禁毁书丛刊》业经报请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批准立项,并给予一定的资助。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等也加以指导,因此,工作启动和进展比较顺利。
    《四库禁毁书丛刊》具体地是以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绿》、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和陈乃干《索引式的禁书总录》所著录的图书为主要收录范围。它不是清代所有禁书的总汇,不收录乾隆以后的各种禁毁小说、戏曲。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小说、戏曲另有专业单位编印出版,有利于四库禁毁书编纂工作的集中。其它有关编纂工作的事项,在凡例中说明。
    编成这样一套大型丛书,极为不易。版本的拣择,书品的选用,残缺的处理,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有的书藏在私人手中或某个小单位中,不见著录,还要寻觅线索。有的一部书分藏于两个相距遥远的图书馆,还要去发现、拼合。有的书残缺,要尽量寻找同一版本补配。有的书例如《明史钞略》,是否庄廷珑《明书》残本,学术界见仁见智,历来有不同说法,需要做出判断。纯技术方面、社会关系方面也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编纂委员会的目标是做得尽量好一些,完满一些,造就需要编纂委员会及其工作委员会并所属各部全体人员兢兢业业地工作,临深履薄,夙兴夜寐,以期无负于禁毁书的原作者和当年冒死的收藏者,无负于现在的读者以及国内外学术文化界,更无负于高明来哲。编纂委员会切望得到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教,以改进工作。编纂委员会全体仅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署名刊登,署时间为1997年6月。朱宪等讨论征求意见。何龄修执笔,主编王锺翰审改定稿。原载《四库禁毁书丛刊》经部第一册。
    (资料来源:《五库斋清史丛稿》,学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