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士大夫中外视野的记录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33 中华文史网 阚红柳 参加讨论
薛福成(1838-1894年),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政论家。《薛福成日记》前后记录了自清同治七年正月初一至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八日二十五年的见闻,本为南京图书馆收藏之稿本,学人难睹全貌,现经蔡少卿教授主持点校整理,纳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予以出版,诚为学界盛事。 《薛福成日记》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生动再现了晚清士大夫视野下的世界社会历史文化风貌以及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士人心态。该日记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内容广泛,记录翔实。薛福成出身寒素书香门第,自幼纵览经史,后又历官中外,出使四国,阅历丰富,见闻广泛。尽管公务繁忙,但他勤于著述,“自壮至老,读书从公,日有常课……数十年来逐日行事,悉载日记。”并且,薛福成记录日记力求丰富,他自称,“凡舟车之程途,中外之交涉,大而富强立国之要,细而器械利用之原,莫不笔之于书,以为日记。”因此,《薛福成日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不仅记录了晚清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变化、灾异、运输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较为完整地记述了关于中外交涉、西方各主要国家的地理、历史、物产、人口等情况,以及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的事宜,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的世界社会历史文化风貌。该日记不仅记录完整,而且内容具体准确。第二,反映了西学影响和冲击下的士大夫心态。《薛福成日记》“述事之外,务恢新义,兼网旧闻。凡瀛环之形势,西学之源流,洋情之变幻,军械之更新,思议所及,往往稍述一二。”十九世纪后期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和融合的时代,而薛福成则是晚清士大夫中敢于突破传统禁锢,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对之加以反思的佼佼者。其日记真实记录了薛福成认识世界的心路历程,反映了处于中西文化夹缝中的晚清士大夫的人生际遇和感悟。如他考察英国议院,得出结论:“西洋各邦立国规模,以议院为最良。”并由此认为,设议院是富国之良术。通过亲身考察,薛福成对西方的认识日益深刻,并奠定了其思想的维新色彩,对当时以及其后的进步思想家影响甚大。第三,文词洗炼,优美自然。薛福成工于文学,其散文清新流畅,在晚清文坛自成一家。这部日记作为晚清桐城派的散文佳作,将海外见闻与奇思异想交织在一起,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其中不乏情景交融、引人入胜之名篇,即便作为休闲散文来读,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薛福成日记》的后半部分《出使日记》由于出版较早,已经得到学者们的重视,现整部日记经点校整理后出版,无疑为学术界奉献出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必将推动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05年2月24日第8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收获
- 下一篇:《清代翰林院制度》自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