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厚锋]侗族对丰富中华文化宝库的贡献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26 中国民俗学网 谭厚锋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中国是以华夏族为核心,逐渐发展成的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断融合、同化和汇聚,发展成为当今的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成员之一,她和各族人民一道,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本文着重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阐述历史上侗族对丰富中华文化宝库的贡献。 关键词:侗族;中华文化;贡献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仍然占有并起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具有多民族的性质,既具有各民族形成的共同性,又具有不同民族的各自特点,是中华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存在过的和现在依然存在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民族有大小、先进与后进之不同,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也有不同,但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因为,每个民族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都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都开发和建设了自己的居住区域。他们居住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就构成中国广阔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他们自身经济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就构成中国整个经济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每一个民族的地区建设和经济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1]。而在这其中,侗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重要成员,在构筑中华文化的历史过程中,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的。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成员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勤劳智慧的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有2,960,293人。现今主要分布在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毗邻的苍山翠谷之中。贵州省有1,628,568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天柱、锦屏、剑河、三穗、镇远、岑巩、凯里等地,铜仁专区的玉屏侗族自治县、石阡、松桃、江口等县以及万山特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独山等县(自治县);湖南省有842,123人,主要分布在通道、新晃、芷江三个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以及靖州、会同、洪江(原黔阳县与洪江市合并)、溆浦、绥宁、洞口、城步、武岗、新宁等地;广西省有303,139人,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东兰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柳州市、桂林市等地。侗乡通常是指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这一毗连地区。除了这一毗连地区外,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宣恩、咸丰、利川、来凤等地有侗族69,947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侗族人民与汉族、苗族、瑶族、土家族、壮族、布依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兄弟民族一起,对于中华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从历史记载与现代的调查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侗族人民拥有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各地区各方言土语的侗族发展了地方性的特点,他们从生产技术、经济发展到衣食住行、医药、科技、传统制度、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的丰富多彩的创造性的成果,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开发侗族文化,无论对于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及其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认识侗族在中华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加强中华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学民族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般而言,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是由物质、精神、语言和符号、规范和社会组织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2]。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历史、农林牧渔业、语言、文学与艺术、建筑技术、人口控制等方面,探讨历史上侗族对丰富中华文化宝库的贡献。 一、历史方面的贡献 侗族文献中一般都有侗族族源的产生、繁衍、迁徙、发展等方面的记载,真实地再现了侗族成败兴衰、分化融合的历史画卷。侗族属于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百越”族群的一支的后裔,因此,有关侗族先民的历史内容常见于一些民族文献之中。较早见于《史记·南越列传》、《溪蛮丛笑》、《越人歌》、《吴越春秋》、《后汉书·南蛮传》等书上;近则吕思勉《中国民族史》、林惠祥《中国民族史》、罗香林《中夏系统中之百越》等都有专门章节论述;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更使我们对“百越”民族,当然也包括对侗族的概念都有了深化的认识。今天,人们通过民族文献的研究认为,“百越”民族在与汉民族的交往过程中,有一部分融合于汉民族,有一部分则分化和聚合为新的族体,形成了今天侗族、傣族、布依族、壮族、水族、黎族、仫佬族等中国南方主体民族。而《侗族祖先哪里来》、《侗族史诗——起源之歌》、《东书少鬼》、《洪水滔天》、《祖公上河》、《开天辟地》、《祭祖歌》、《破姓开亲》、《林王古歌》、《永定风规》、《阴阳歌》、《侗款》、《古本誊录》、《金汉》、《嘎茫莽道时嘉》等,成为侗族文献中的精华所在,其中表明了侗族对自然界、人类信仰、社会生活、风情习俗等方面的各种观点,凝聚着侗族精神文化的智慧结晶。可以这样认为,有关侗族的这些历史文献不仅为侗族的族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也弥补了历史上的某些失实与不足,充实了整个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中多元一体的形成史。[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