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代伟]独特的“巴楚民族文化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05 国学网 曾代伟 参加讨论
在中国历史文化视野下,构建一个区域性民族文化圈应当具备三大基本要素,一是特定的区域性地理范围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二是区域性的特定人群,即有别于华夏的部族或族群,包括原住居民及在漫长历史进程中迂徙来的各种人群,经过长时期的混融,形成一些具有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并构成本区域居民的主体:三是自古以来,历代国家政权从推行怀柔抚和、羁縻笼络政策,到实行土司制度,以至改土归流,直至近现代的民族区域自治,始终将其列为特殊的民族区域,适用不同于周边华夏地区的特殊政策。 渝湘鄂黔毗邻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众多少数民族(部族)聚居的特别区域。其独特的地域性、各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及演变的趋同性,具备了整体独立发展的基本要素,跻身于中国区域性民族文化圈之列。 巴楚民族文化独特的地域性 位于中国内陆腹地的渝湘鄂黔毗邻地区,以武陵山脉为中心,在地理上处于中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独特的山地地形地貌,对文化的分布区域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发展的,文化卉今沿革,有其时代性。文化因环境之别,又有地域性,集中表现为该区域的民风民俗,即今人所谓“民俗区”、“民俗圈”。对于民风民俗的地域性,汉代时人们即已认识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且因其关乎各地区的有效治理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虽然受到中原儒家文化的冲击和融汇,仍然顽强地固守着自己的领地,成为特定地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在一些区域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圈。渝湘鄂黔毗邻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色彩叠加后融合在一起,文化风格表现为多元、多层面。巴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因此并存,形成一种古老又具有活力的区域性山地民族文化,是为巴楚民族文化。从文化因子的构成看,本区域当今的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和其他各族文化,与巴楚民族文化有着直接的亲缘关系。所以说。巴楚民族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区域性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 巴楚文化圈各民族文化的同源性 在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程不尽相同,但他们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不断迂徙、分化聚合、相互融合混血的直接后裔。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区域性的“一源多流”格局。就区域文化而言,“一源”是指本区域内各民族文化具有同源性。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各民族之间存在一种源远流长的血缘相亲的关系。巴楚民族文化圈的土家族、苗族、伺族、瑶族等主要民族,迄今在传统意识、生活习俗、生产方式诸方面,仍保持着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即是明证。“多流”则是指各民族各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各自向着单一的民族发展,渐次形成同源异流、各有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和各自的民族意识,形成现今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这与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大混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是相适应的。 巴楚文化圈各民族的主要族源:巴人 巴人部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以地缘为中心的古老部落联盟。至迟在殷商时,巴人及其建立的国家已见称于世。此后,巴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逐步向南扩张,成为镇抚周朝南土的诸侯国之首。春秋战国时期,巴国迫于强邻楚国的军事压力,逐步南迁,直至秦统一时被兼并。迄今为止民族学、考古学对巴楚民族文化圈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形成和演变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历史文献中被冠以“蛮夷”、“南蛮”、“苗蛮”、“巴郡南郡蛮”、“板楯蛮”、“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盘瓠蛮”等蔑称的族群,就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先民。而他们中的重要成分正是源于古老的巴人部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