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04 中国民俗学网 杨庆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具有明显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价值。本文按其功能,将传统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分为宗教要素、生活要素和自然要素三类,并从空间构成上将其划分为环境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而从物质层、心物层和心理层三个层次对文化形态赋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影响进行剖析,归纳出传统聚落的四个文化因子,即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提出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按傣族聚落的文化核心、社会时代特征和相应的民族价值观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有机地统一了傣族传统聚落发展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深化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中所需的、对传统聚落文化演进的认识。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文化形态;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 (2000)02—078—04 关于聚落,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汉书·沟洫志》早有定义,即“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西双版纳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阶段,他们即建筑室宅,聚集而居,形成了自己最早的聚落。几千年过去了,如今在澜沧江畔美丽的西双版纳,傣族聚落星罗棋布,犹如一颗颗珍珠撒落人间,成为颇受游人注目的一道道风景线。 西双版纳傣族聚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傣族丰厚的文化蕴含其中,表现出多种文化形态特征,成了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傣族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傣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傣族的团结。因此,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价值。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旨和目的。 西双版纳的傣族传统聚落一般选址在依山傍水之处,外部呈不规则圆形;有寨心、四道寨门、寺庙和埋葬傣族先民的地方——“龙林”;寨心用红色石头或巨石栽于寨子中央周围插上10根木柱构成,表示人类的“定心柱”,是聚落的灵魂,寨心周围用作市场或库房,4道寨门将聚落围于其中,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寨内房屋密布,多为干栏式竹搂;道路狭窄,呈不规则网状分布;4 道寨门围起来的椭圆形边界是与外界分隔的地域界限居住区和龙林区分布在地域内的不同区域。西双版纳的傣族传统聚落具有中心性、地域性和区域划分性三个主要特征。从沧源崖画显示的原始村落图中,我们看到傣族传统聚落的原型[1]。 传统聚落的发展总是从原形开始,经过模仿、积累和吸收,再发生变异,形成所谓的“范式”,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中有住屋、佛寺、寨心、寨门、寨神庙、水井、龙林、地景、道路和麦西利(即菩提树)等,是傣族传统聚落物质形态的“构成要素”。根据这些构成要素所具有的功能,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类: 1.宗教要素:包括寺庙、寨心、寨门、寨神庙和龙林等,是傣族百姓赕佛和祭祀神灵的核心场所; 2.生活要素:包括干栏式住屋、水井等,是傣族人民日常生活之所需; 3.自然要素:包括郁郁葱葱的麦西利和地景等,反映了傣族百姓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傣族聚落与大自然的和谐。 上述住屋、佛寺、佛塔、寨心等构成要素,从其在传统聚落中的方位布局看,以寨心为中心,各要素呈同心圆式向外扩张,以寨门为边界[2],寨心、佛寺等建筑物周围有块状空地,似广场,供给人们作集市交易或其它活动使用;聚落内主道联结东、西、南、北、中,次道呈“井”字型分布,将各构成要素结合为一个整体。聚落要素的这一区位构成,形成了表征聚落形象的五个特点:建筑物、道路、区域、标志和结点,使其易于识别,具有认知性。 上述构成要素,将傣族传统聚落划分为环境、精神和生活三个空间,其中: 环境空间——表现为傣族传统聚落依山傍水,犹如“建筑天衣无缝地加入地景之中,基地、材料和形式的选择都基于这个态度”[3],是人与自然的空间。 精神空间——由传统聚落中的佛寺、寨心、寨神庙等建筑所形成。佛寺、寨心和寨神庙担负了各不相同、但均极为强大的精神作用,是西双版纳傣族原始宗教和小乘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是人与佛、鬼、神共存的空间。 生活空间——由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及其周边敞开地所形成,是居住和进行日常交往的场所,是傣族人与人的生活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