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李建宗]民俗事象的嬗变与产业的开发


    
    甘肃通渭县位于甘肃中部,原先当地流行土木结构的房子,后来开始出现砖木结构的房子,大多数房子是“两窗夹一门”的格局。以前的窗户有窗扇,外面是用木条做的窗格,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把自家的窗户“装饰”一番,贴上五颜六色的“窗花”。现在,当你走进人家院落时,再也看不见白色的窗纸和花花绿绿的“窗花”了,取而代之的是明净的玻璃窗子,至多和城市人一样贴上一个红色的“福”字剪纸。
    “窗花”就是剪纸的一个类别,因为有模版,它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至于要搞“花样翻新”或者“创意图案”,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过,说起剪“窗花”的技术,“新手”肯定不及“老手”。“窗花”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熏,这是一个复制过程,先把已经剪好的一些纹样放到纸上,喷上水后纹样就粘住了,用油灯的火焰慢慢熏,待所有的纹样熏成黑色以后,再把贴在纸上的纹样揭下来。第二道工序是钉,从熏好的报纸上剪下每一枚纹样,按照纹样的大小切下四块(或者四块以上)表面光滑的彩色纸,用棉线或纸钉把纹样和这些彩色纸钉在一起,当然把熏好的纹样要放到最上面。第三道工序是剪,用剪刀剪下熏好纹样上熏成黑色的部分,把没有熏上颜色的部分留下来。最后把最上面的纹样揭掉,四枚(四枚以上)“窗花”就剪成了。
    木制的窗格后面糊上窗纸,窗纸既能保暖又显得明亮,每逢过春节时“窗花”贴在白色的窗纸上,和当地的“春叶”(“风签”)、门神、对联等一起装饰和点缀着房屋。“窗花”虽然是剪纸纹样,但贴“窗花”还有很多讲究,把连贯和对称的纹样叫“祥窗”,其他的叫“乱眼”。如果是49格的窗子,要在最外面的一周贴上有连贯性的纹样,叫“平祥窗”。它是由黑色和红色的剪纸纹样构成的,每个窗格中黑色纹样的大小和图案是一样的,分布在外围。由于49格窗子一周的小方格数是28格,除了四角的四格用对称相同的图案外,正好剩下24格。在“平祥窗”的内部,有一个形状为菱形的连续的纹样,叫“立祥窗”。它是由三组对称的红色纹样组成的,一共12枚,每一组纹样的图案是相同的。
    在“窗花”流行地区,尽管有许多人会剪“窗花”,但剪“窗花”还不是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在几乎所有家庭都需要“窗花”的年代,很多家庭的“窗花”得上街去买。作为一种年货,有了需求便会出现供应,于是和门神、对联一样上市了,成为一种产业化的市场。在当地,剪“窗花”的人多半为十几岁到二十岁的姑娘,一进入十一月份,她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甚至常在油灯下剪“窗花”。到了腊月中旬,街上开始出现一家挨一家的卖“窗花”的摊位,买“窗花”的顾客也很多。这样,通渭“窗花”既是一种民俗事象,还是一种文化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的建筑形式发生了变革,人们建起了砖木结构的房屋,明亮的玻璃窗代替了木格窗子。贴“窗花”的习俗也随着有了玻璃窗户而日渐淡化,“窗花”的需求和制造也越来越少。一种民俗事象的背后,会呈现出许多文化产业的链条。
    通渭“窗花”属中原文化体系,传承历史悠久,创作风格灵巧精细并体现出汉印和汉砖遗风,其“春叶”剪纸便是由古代的“幡胜”演化而来的独特艺术品种。作为民间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不该在文化市场的开发中寂寞消亡,通渭“窗花”艺术需要在市场创新中再现往日的繁荣景象。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