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志清]从传统到当下:民俗学视角下的丁村家戏的传承与变迁(5)


    (二)外界力量干预的影响与发展困境分析
    从丁村家戏诞生之初,丁村家戏的发展就不是处在权力真空中。在传统社会中依托神社组织提供经费支持,几百年的红火家戏演出的背后可以说是神社组织“无形的手”在支持,提供各种资源帮助。建国以后,传统的家戏班子改组为“官办”宣传队,开始了“有形的手”干预,在提供资金的同时规定演出的剧目,限制演出的内容。1992年家戏演出恢复以来,每逢上级文化部门检查或媒体关注丁村民俗文化时,艺人们会被组织起来进行汇报表演性质的演出,当地官方平时是不闻不问的态度。每逢节日,则是热心的艺人四处化缘找赞助来支持演出的正常进行。可以说,不同的外界力量的物质支持对家戏的发展是很关键也很必要的。
    丁村目前已经被当地政府纳入了民俗旅游开发的规划,丁村的家戏作为传统的民俗游艺被列入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又开始了外界力量对家戏的积极干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被许多地方政府奉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圭臬,想方设法寻找具有历史影响与地域声望的文化事项,试图打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的金字招牌扩大地方的影响,吸引到资金投资地方经济建设,其中利用最多的就是民俗文化。
    根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当下民俗旅游与民俗生活存在的矛盾是“民俗旅游越来越抛弃了民俗生活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包括各类民族民俗风情的表演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了。”(刘晓春,2006:128)
    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伴随着国内商业大潮的日益汹涌,各地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民俗热”也在持续不断地升温,一些打着“民俗”旗号的艺术活动开始风行,民歌、土风舞艺以及大大小小的民俗旅游度假村层出不穷,在伪民俗、伪民间文化产品成批量地包装上市大行其道的热潮中,确实有少量民间艺术团体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获得了传承发展的良机,但为数更多的更接近于民俗原生态的乡民艺术活动每况愈下,有的甚至面临灭顶之灾,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割裂了乡民艺术与民俗生活的血肉关系,艺术所承载的民俗文化的丰厚底蕴被忽略了。通过对丁村家戏历时性观察和结构性分析,丁村家戏的表演活动是离不开乡土社会的具体生活环境与整体文化模式的,所以家戏的生命力应该孕育在生活层面的民俗生活中,家戏的意义也就需要在这种生活中去解读。
    在丁村的民俗旅游开发后,丁村的家戏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这是丁村家戏成员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丁村家戏随着历史的发展虽然祛除了娱神的成分,但仍然保留了发挥节日娱乐、调节生活节奏的功能,继承了在农闲节日演出的程式。农民在农事劳作的闲暇,他们仍然在进行着创造,这是一种为了生活的有序和精神的满足而主动进行的文化创造,是一个自发的知识生产过程。这种约定俗成的演出程式是否会随着当地民俗旅游的开发而被人为地打破?没有了娱神,没有了节日,迎合游客需求的观众点播式的家戏演出是否还是丁村家戏?而家戏的历史传承与现实发生,总是或多或少地与村民的现实生存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干了一大年了,演家戏就是图个大家乐和。真开发了,不知道怎么演呢?赚了钱是否还和以前一样热闹呢?可话又说回来,谁不想富裕呢?”郭善陀的这番话代表了目前多数家戏班成员的困惑。如果开发后,面对的都是陌生的观众,演员与熟悉观众在文化互动中所生成的意义就无从产生,他们的感情也难以表达了,民众自身的文化诉求也就得不到实现了。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民族-国家内部经济文化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满足文化想象的对象的文化符号。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是旅游者反复强调的旅游期望,旅游部门也一再承诺,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真实的民俗生活展现。其实,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民俗文化旅游事业升温、兴旺发达的背后存在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较量。在本次田野调查中,我们就丁村民俗旅游开发与丁丙义(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丁奎铎(现任村长)等有关人士展开了讨论,反复强调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个“以谁的文化为主”的理性认识。就家戏而言,那种台上出错,台下大笑,一还一报,其乐融融的作为集体同乐性质的民间游艺活动的丁村家戏演出是否还只是在农闲节日演出?是否为迎合旅游经济的需要而成为随观众要求任意点播的文艺演出?已经纳入民俗旅游规划的丁村家戏命运如何?丁村家戏的考察个案反映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当代乡土社会面临急速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包括丁村家戏在内的乡民艺术共同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严峻挑战。“在当代社会这一不可更改的大背景下,乡民艺术往往有两个走向:一、衰亡消失,二、以改装甚至伪化求取生存。我们要找寻乡民艺术的真正振兴之路,或许应该在深思中真正揭发其中符合人的本性与本质的内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民艺术获得一种来自本源的力量,并进而谋取在现代社会中的立身之本。”(张士闪,2006:84)关于丁村家戏,通过历时性的分析和共时性的观察,家戏本来就在民俗社会中产生,民俗生活是流动不滞的,家戏随着承载的民俗功能的不同以及自身发展变迁的规律“与时俱进”。期望在民俗旅游开发、发展中丁村家戏参与到民俗社会活动中,探索本源力量,寻求立身之本,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本文撰写得到原丁村民俗博物馆馆长陶富海研究员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