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张跃 刘娴贤]论怒族传统民居的文化意义(4)


    四、怒族传统民居对环境的适应
    建筑是人与自然、人与大地之间一种“文化”对话的方式。(注:参见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建筑的第一文化本质是实用,其次还具备自然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建筑与民族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总是连在一起,是各种文化的综合表现,反映出民族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的需要。
    1.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对传统建筑产生的影响主要因素是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怒江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低纬度高原,是印度洋暖流和西藏高原冷空气的结合部,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呈现出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从河谷到山巅海拔高差3000—4000米,垂直温差大于水平温差,立体气候特点突出。降雨量十分丰富,每年有春、秋两个雨季,贡山年平均降雨量为1667毫米,福贡为1390 毫米,泸水为1185 毫米;在2—4月间,怒江北部月平均降雨量为578 毫米 ,占全年总降雨量的41.6%,不仅空气湿度大,而且经常形成洪涝灾害。(注:参见陶天麟:《怒族文化史》,第18页。)因此,建筑的重点在于防潮、通风、避雨,防寒的意义并不很突出。从地形地貌看,怒江州属于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察隅—腾冲皱褶系,怒江主断裂和澜沧江主断裂由北向南贯穿全境,两侧还有派生的纵横小断裂,地质情况非常复杂,褶皱强烈,岩石破裂;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土层薄、粘性差,裸岩分布广泛。怒族多集中分布于江边的台地或坡地上,环境的限制使人们在建筑木头房子时必须在地上打桩,以分散房屋的承受力量,防止因地质原因造成的房屋倒塌。木头建筑既是怒族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地制宜建造自己家园的结果,也形成了怒族传统民居建筑顺应天成、融和自然而又极具生态价值的风格特征。
    2.传统文化环境。传统民居是人们在充分吸收了本地区文化渊源、风土人情等一系列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礼数后,浓缩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的形象载体。“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让建筑总是与环境连在一起。《宅经》曰:“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建筑成为人的“第二躯体”,人的本质、智慧、情感和理想都凝淀于其中。(注:参见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第1页。)怒江峡谷大山的阻隔,激流的封锁,闭塞了峡谷与外界交往的途径。长期以来的封闭独处,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怒族人安贫乐道的居住心理。
    作为怒族民族传统文化延续载体的木头房子,在建盖时需要上百根木料,单备料就需要很长时间,还需要付出许多劳动力。现代的石棉瓦空心砖的房屋虽然简洁,但背离了怒族的传统,在怒族人的民族心理中,这是房主贫困、懒惰的表现。笔者在查腊村看到,一家人因房子被烧,从山腰搬到了山脚地势平坦的地方,政府资助建盖了三间石棉瓦顶空心砖的平房。这三间新房不仅与整个村寨的房屋风格极不协调,而且在许多村民看来,与他们的民族传统、习惯格格不入。他家新房建好后,几乎没有村民前去祝贺。
    3.经济环境。历史上怒族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虽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耕作技术粗放。“没有历法,生产不讲节令,桃花开时犁地,鸟叫时播种……粮食产量极低,一般只有种子的二十多倍,少的仅有四、五倍”。(注:《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怒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页。)土地的贫瘠,生存条件的艰苦,使怒族人需要集中太多的精力为生计而终日劳作,刀耕火种、轮歇耕作是最基本的生产方式。20世纪50年代,“怒族人的生活十分贫困简陋,在经济条件稍好的普乐乡,全乡896人,全年粮食产量400石(每石=700斤),人均4.4斗,因此绝大部分人整年喝玉米稀饭,能经常吃到干粮的人很少。男女衣着皆破烂不堪,绝大多数人家没有被盖,晚上全家人都躺在火塘边过夜”。(注:《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怒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3页。)由于生计的艰难,人们也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和兴趣去注意建筑的造型、布局、色彩、装饰等方面,房屋的实用性才是最主要的。
    4.资源环境。怒江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用栗树覆盖的屋顶,木材本身有凹型槽,雨水可以顺流而下,具有“瓦片”的功能;怒江所特有的可以切割的页岩,使用寿命非常长,一两代人都不需更换。从建筑技术看,怒刀是建筑的主要工具,因而影响了技术的发挥。直到近几十年来,汉式建筑工具和技术的传入,怒族的建筑中才开始使用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顶等建筑式样。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的限制,使怒族人必须就地取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类型。
    5.宗教文化环境。在民族建筑中,宗教的影响力是全方位和强制性的。一个多世纪前,西方的传教士来到怒江地区,在村寨内传播他们的信仰。而靠近藏区的地理条件,使这里也较多地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基督教、天主教、藏传佛教和怒族的民间信仰在这里并存共生,外来宗教的本土化使民居建筑也融合了宗教的因素,建房习俗也因此发生变异。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建房程序就没有民间信仰的复杂,选地时不用占卜,也不需要择日建房,建房过程中也没有念鬼的活动。(注:查腊村赵某某和匹河乡李某某讲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