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芳]济南黄巢地区求雨习俗的调查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2:11:41 学苑出版社网站 孙芳 参加讨论
[摘要]求雨这种习俗不是一种简单的祭祀行为,它深刻地反映了当地民众的信仰价值取向。通过对济南黄巢地区求雨习俗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当地宗族关系的一斑。它消失的原因,正如大多数已经或正在消失的民俗事象一样,是由于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 求雨;信仰价值取向;宗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 K89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4-0076-04 一、引言 黄巢地处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东南部,南与泰安市接壤。它包括7个自然村,分别是黄巢、于科、裁缝峪、蔡峪、车子峪、葫芦套和长峪,海拔在420米到619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3℃~14℃之间,无霜期170天左右,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十年九旱,雨量相对集中。 黄巢地形以块状分布,地势呈倾斜状,海拔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登上西边的最高山可看见泰山。该地区共有三条河流,分别为北沟河、南河、西大河,流向西南,汇入黄巢水库,这些河流均属于玉符河水系。玉符河,源于齐长城岭之阴的长峪(属该地区),经窝铺村东折转西北而行,流经柳埠镇,注入卧虎山水库。玉符河,《水经注》称“玉水”,是济南南部山区的主要水系,也是趵突泉主要的地表水补充水源。 对于这个位于鲁中山区、位置偏僻、以农耕为主的深山山村来说,果园和山地的收成就是“靠天吃饭”,水资源是他们的命根子,旱灾是这一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旱情以春旱为主,秋旱次之,夏旱再次,偶有春夏连旱即为大旱。据济南市1951~1980年30年的资料统计,轻旱几乎年年有,小旱1~2年一遇,中旱5~8年一遇,大旱15~20年一遇。从历史上看,由于降水不足,几乎没有一年能够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为祈求龙王赐给雨水,解除干旱,获得农业收成,求雨仪式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当地在农业受旱情威胁时举行的一项重大祭祀习俗。 二、过去的求雨仪式 黄巢地区的最后一次求雨活动发生在1949年,在对这次求雨仪式的调查中,当地居民的叙述很有可能也包含了对发生在更早时期的求雨活动的描述。 求雨对当地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以前通常是黄巢地区附近7个村(另一种说法是有16个村)到黄巢村协商求雨事宜,参加求雨的人员有300多人,他们分别扮演龙王、雷神、风婆婆、雨婆婆、分水夜叉等角色。关于这些人物、穿戴、供奉的供品、队伍的人数、排列等,在一本书里有明确的规定。原来这本书供在三官庙里,现在已经下落不明了。参加求雨的人员都不是专职求雨者,而是村里人自愿报名参加,一般以年轻人居多。 求雨首先是“晒驾”,把庙里的神像都搬出来,摆好供品、上供、烧香、送钱粮,地点在西庙(也叫“三官庙”、“天爷爷庙”),晒三天。龙王、雷神、风婆婆、雨婆婆、分水夜叉等角色都要化好妆后参加晒驾仪式。在仪式上,村民们还要打出黄巢留下的两面黄边、黄字的红旗,一面是三角形的,另一面是方形的,分别写有“五谷丰登”和“五世其昌”,用来求丰收、求太平。据说这两杆旗是黄巢封的,求雨很灵,“文革”期间被烧毁了。还有一种说法是黄巢兵败时遗留在当地的一杆杏黄色的“龙虎”旗。在晒驾的三天内还要“祭河”,不准到河里洗衣服,因为会把河水弄脏,对龙王不敬。一般来说,不到三天就能下雨。 如果“晒驾”三天后还不下雨,就开始举行“取水”和“扎街”(巡游)仪式。取水时,大约有50人左右,装扮成最少六个雷神(又叫霹雷将军,演出者拿着新红布包袱包着的箩,一手一个)、十个到二十个风婆婆(拿着簸箕,象征着扇风)、雨婆婆(拿着水瓶)、“扑云”童子(管云彩),还有龙王、分水夜叉(拿着铜制的夜叉)等神。装扮好后,他们列着队敲锣打鼓去黄巢村东的龙潭取水,用新瓷罐灌水带回西庙来上供。村民们也要“祭河”,把街道打扫干净,家里大门上放一个用柏树枝做的架子,用红纸写上“天爷爷”贴在架子上,用小瓷罐或瓷瓶供上泉水。 据说有一次去村东的大龙潭取水,乘船到潭中撒钱粮时一条长虫爬到船上来,人们就把它当“龙王”带回西庙供上。有一个姓刘的不信,到庙里看了看,说:“什么龙王?!”正说话间,小蛇就变成一条身子有树干那么粗的龙,把西庙撑得满满的,姓刘的就吓死了。后来,人们请来和尚念经、超度、上供、送钱粮,它才又变回原形,不久,这条长虫又被送回了大龙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张跃 刘娴贤]论怒族传统民居的文化意义
- 下一篇:[刘铁梁]作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