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李建宗]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4)


    (六)沟通功能
    社火作为一种表演仪式,在表演者和观众之间产生了共鸣,与此同时,在表演者和观众的内部也各自进行着沟通。在农村的民间社会,人们之间难免产生摩擦,形成矛盾,社火犹如村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调节着村庄内部和村庄之间人们的关系。
    每当闹一次社火,平时忙碌的村民聚集在一起,“社火摊”成了全村人交流的场所。同时,社火也给村民提供了解决纠风的平台,在陇中农村的社火中,所谓的“冤家”和“对头”,“一人背鼓一人敲”、“你唱生我唱旦”。在“社事观念”的主导下,为了完成这次任务,相互配合,团结一致,最后两人抛弃前嫌,重归于好。在有些的情况下,社火头甚至特意把两个有矛盾的人安排在一起,负责一项事务,以便使原先的矛盾得到和解。
    陇中地区的人们跟随本村的社火,走进邻近的村子,借此机会走亲访友。以往有着纠纷的两个村子,在一起闹一场社火,关系大为改善,开始和谐相处。在社火表演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几个村子相互合作,一起表演一个节目,这为彼此之间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历史悠久,古老纯朴的陇中社火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它犹如一块秦陇文化的“三棱镜”,折射出生活在黄土地上人们传统的民间信仰和生活方式,显示着秦陇民俗文化的流脉,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俄]科斯文.原始文化史纲[M].张锡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1.
    [2] 张海云.贵德社火的文化人类学分析[J].攀登,2005(1).
    [3] 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130.
    [4]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343.
    [5] [7]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203.344.
    [6]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4.
    [8] 索端智.仪式与象征——年都乎岁末傩疫活动的人类学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4).
    [9] 董晓萍.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 北京:中华书局, 2002.216.
    [10][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 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5.
                   (本文刊于《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