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勃]民俗文化中的牛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6:11:28 张勃的星空 2009-01-06 20:5 张勃 参加讨论
戊子鼠遁春风至,己丑牛携喜气来。 如果说人们对于即将离去的生肖鼠持有“既讨厌又羡慕,既憎恶又喜欢,既想斩尽杀绝之,又想借助其威力”的矛盾心态,对于牛则几乎是一致的赞美和怜惜。人们赞扬它勤勤恳恳,坚韧不拔,任劳任怨,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为它写下“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身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睆彼天上星,空名岂余匹”的《耕牛》诗篇;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李纲更留下“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千古名句;“牛是农家宝,耕田少不了”,一句农谚高度肯定了牛的重要性,而一首流传于中原一带的童谣唱道,“青草地,细水流,一个老头儿去放牛,他养牛,为耕地,大囤小囤满粮食,一个牛,喂得饱,一顷地,耕得好,耕地好,一家吃饭都有了,老牛他不白吃草”,字里行间也充溢着对牛的情谊。 人们赞美牛怜爱牛,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实是因为牛以其气力和血肉之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做出了极大贡献。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中国文明的形成是在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农业的充分发展离不开对牛耕技术的应用。能挽犁耕地使得原来仅靠人力难以做到的深翻土地、精耕细作成为现实,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难怪有人说,牛耕的发明和推广,在农业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里程碑。直到21世纪的今天,用牛耕田的现象还偶有所见。然而牛的用途绝不止于耕田,它拉车运输,有陆地之舟的美称;它的肉和奶是富含营养的优质食品,它的皮可以做船做衣服鞋帽,它的毛可以打绳子擀毡毯,甚至它的粪便也是很不错的燃料。牛就是这样满足着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需要。 不仅如此,牛很早就被用于祭祀、宴请、婚丧等各种礼仪场合。所以《周官》中说“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求牛;宾客供膳牛;军事供犒牛;丧事供奠牛……”直到现在,在许多民间礼仪场合,我们还能看见牛的影踪。比如成年礼是为促成一个人从少不谙事的童年到负有责任享有社会权利的成年人的顺利转变而举行的仪式,在云南永胜一带的普米族那里,当孩子十三岁时就要为他举行成年礼了,仪式通常在火塘边举行,由孩子的母亲或舅舅主持。届时要向祖先祷告,祭神,为孩子换上新衣,并煮一锅牛骨头汤让孩子和参加仪式的亲朋好友共享,认为该汤“贴骨至亲”,团结兴旺。浙江一带则流行以健牛犊为陪嫁品的婚俗。送亲之前,先挑选一头健牛犊,并为其披红挂彩,新娘上轿后,新郎就牵着它在最前面踏路开道,认为可以驱灾避邪,平安吉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