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一]中国南方民间剪纸与民间文化(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0:11:40 学苑出版社网站 何红一 参加讨论
苗族剪花中经常出现蝴蝶纹样,这是因为在苗族神话中,蝴蝶妈妈是万物之祖,人是由蝴蝶演化而来的,故苗族妇女将其绣在袖沿、襟沿、裤脚、裙沿等处,作为生命的保护神。 江汉平原至湖湘一带故楚地剪纸的主题纹样以凤鸟、虎兽纹样居多。凤为楚之先民的图腾,楚人心目中的火神、风神,屈原《离骚》中有“凤凰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表达了凤在人们精神领域的至尊地位。在楚绣纹样中,凤是无可争议的主角,这种传统自然也通过剪纸图案传承下来。 二、南方民间剪纸中的楚巫文化印记 楚源于远古的“三苗”族团。周以后,居住在长江中游的苗蛮中的“荆蛮”,由于经济的发展强盛起来,融合兼并周边诸族形成楚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楚文化以巫文化为核心。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中指出,在广大的楚国境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民族,它们相互交流文化,“产生以巫文化融合华夏文化为基本的楚文化。各族也就在同一文化中大体融合了”。楚巫文化催生了南方各民族的巫术剪纸,同时也影响了这一地区民间剪纸中神秘奇谲风格的形成。直到现在,楚之故地及楚文化圈仍流行剪纸人招魂、求子、祭祖巫术。 在楚国南郢故地,南漳县荆山脚下,端公( 巫师 ) 用巫术招魂治病的方法是剪纸人。作法时,端公手执剪刀在黄表纸上剪出五个纸人,分别象征心、肝、脾、肺、肾,并用令牌在纸人上书写失魂者姓名,焚香祷告、歌舞招魂……②鄂东一带巫师招魂时也剪出纸人数对,置于香炉中,然后边念咒语边以竹竿挑头巾粘纸人于其上,象征魂之归来③;南楚之地的湘西土家族梯玛 (巫师) 祭祖还愿时用四个纸剪菩萨(小人)招魂降神④。云南哈尼族丧葬习俗中剪纸人于招魂杆上代替衣物招魂。西南一带瑶族支系山子瑶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剪小人祭祖⑤。云南剪纸老大娘张月仙、张月娥姐妹告之笔者云南曲靖老家也有年三十剪七个小人祭祖的习俗。东楚故地江西瑞昌是有名的剪纸之乡,当地自古有做“百花帐”祭福主的习俗。届时由许愿求神者剪一百个双菱方胜,再由挑选出来的一百个能剪擅绣的未婚姑娘,每人剪出一张自己最拿手的吉祥剪纸花样与方胜交叉置放,贴于帐上,绣出色彩斑斓的“百花帐”敬献于福主前⑥。 剪纸人也常常用于求育护生巫术。黔南布依族新婚夫妇要剪八个小人来履行“搭花桥”仪式,以祈日后更好地生儿育女。湖北仙桃女子不育时,请人剪出七个小人给当事人带在身上,其中每七天烧一个,烧时还要焚香祭拜观音,连烧七七四十九天。俗信认为这样才会得子①。湘西土家族地区,孩子出生时要剪一个纸菩萨──阿嬷(嫫)帕帕(土家孩子的保护神)贴在火塘壁板或厨房碗柜上,一直守到伢儿12岁为止。 剪纸人招魂、求子、祭祖直接源于楚地人日巫术。人日最初为楚地巫术,“人日”二字最早见于云梦睡虎地《日书》(甲种、乙种),是上古的一种择日占卜活动,汉以后发展成为全国性节日。人日节早期较全面的记载,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梁朝荆州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遣……”。这里的“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是指人日这天用剪刀和刻刀在彩色丝绸和薄金属片上剪制和镂刻成人形(唐、宋时纸张普及了,剪制和雕刻人形的材料就用彩纸代替了),贴于门户、屏、帐上,或佩带于头鬓,并相互馈赠。剪制和雕刻成人形的叫人胜,剪制成花鸟形的叫华胜,亦叫花胜。还有相交的双菱形的叫方胜。胜为人日节的重要标志,有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日》诗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为证。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曾出土过一枚金胜、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盛唐至中唐时期的七个连体人胜剪纸文物。 “胜”,原意为盖过、占优势。引申义也很多,象征力量和权利、生命崇拜,或作为辟邪驱鬼的灵物等。人日贴胜、戴胜的最初目的不是为了庆贺人的诞生,也不是节日的装饰和点缀,而是古人的生辰日禁忌。楚人认为,生命的诞辰日,是人的生命行程的第一大关口,它是一个非常特殊而神秘的日子。在此关口,祸福相依、吉凶相伴,人类很容易受到攻击和侵害,必须严加防范。人日剪人形佩带起初就是为了辟邪护身,是古代生命巫术的体现②。以后这种方法被引申到与生命有关的其它巫术仪式中,用剪丝绸或镂金箔为人胜、花胜、方胜的方法也被后世的剪纸所代替,剪纸成为招魂、求子、祭祖、祈福活动的重要道具和不可或缺的手段,自然也为我们留下了认识南方民族楚巫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宝贵资料。 三、南方民间剪纸中的民族历史文化史实 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古文字,民族文化的信息靠口头文学和约定俗成的形象化符号来传递。其中一定数量的形象化符号又往往是通过刺绣、剪纸花样等民间图案为介质来传递的。剪纸花样是绣花的底样,过去民间妇女没有文化,也没有正规习画的机会,但她们在手工艺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她们先将心中的花样剪刻出来,贴在绣面上,再穿针引线,依样绣制。遇到好的花样,还可以将其拓下来,互相交换,转辗使用,非常方便。在《苗族古歌》“迁徙”中有一段这么唱道:“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剪花”即剪纸花样,迁徙中都要再三提醒不要忘记携带,可见它在苗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沈从文先生早年写过一篇《塔户剪纸花样》的文章,其中也详细记叙了旧时家乡剪纸花样丰富了周围百余里苗汉两族年轻妇女的生活,得到她们普遍欢迎的情景。沈从文先生指出,这种花样“湘西人照习惯叫它做‘扎花’或‘锉纸’,……应用既和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多是民间熟习的传统图案”。湘西锉花(花样剪纸)图案中常见一种“骏马飞渡”的花边造型,一条洪水滔滔的大河,大河上呈现两条波浪状横带,旁边点缀些连续的马蹄印图案。苗族解释两条波浪状横带表示黄河与长江同向奔流,马蹄印表示苗族迁徙足迹①。“骏马飞渡”花边形象地描绘出苗族渡黄河、过长江,向南迁徙的历史。可见苗族花样不仅是苗族妇女美化生活的手段,更是本民族文化的形象化载体。 苗族是最擅长用古歌和古老的图画来讲述历史的。苗族剪纸中有大量反映苗族神话传说的内容,堪称《苗族古歌》的形象读本②。其中《姜央造人》、《姜央兄妹合磨成亲》、《兄妹赛马》等系列剪纸讲述的是苗族洪水神话故事。传说远古时候,恶神雷公放洪水淹没天下,想要毁灭人类。苗族的始祖神姜央坐在葫芦里幸免于难。洪水过后,姜央用泥捏人,重造人类。可是新捏出来的人不会讲话,他便派鬼去问天神。天神授意他砍竹子来烧,待竹子爆出声音来人就会讲话了。姜央如法去做,人果然开口说话…… 《姜央造人》剪纸就表现以上内容:它的左上角是天神,靠天神的一只葫芦里是躲过洪水之灾的姜央;天神的右下侧,生着鸟嘴,头戴冠胜的怪人即问天的鬼。左下角捏泥人的,便是苗族造人的始祖姜央。将这些神、鬼、人连接起来的是生生不息、牵枝引蔓、开花结果的葫芦,周围还点缀以泥团和逐渐做成的小泥人。画面以生动的手法,把不同时空的物象摆放在一幅构图中,表现了民间美术造型中别具一格的超时空构图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