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20世纪50-70年代流行语:政治文化对民间文化的超强渗透(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0:11:21 黄涛的博客 黄涛 参加讨论
当时舆论认为,工人、农民等无产阶级的思想是干净的、高尚的、最无私的,其它阶层要向进步群众学习。而那些出身好、革命队伍里的人有自私自利等属于剥削阶级的思想,是受反动思想或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蚀造成的,是在思想立场上向剥削阶级发生了质的转变,称为“变质”。该词在群众口头上流行一时。比如有省吃俭用的农民看到青年人爱打扮、爱穿好衣服,就会半开玩笑地说他“变质了”,后来说成“变修(修正主义)”了。那时把阶级敌人用以拉拢腐蚀人的物质手段、甜言蜜语等称为“糖衣炮弹”,意思是这些东西表面上让人舒服、愉快、享受,实际上像炮弹一样毁坏人的革命思想。这个词原出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胜利地经过了和平时期糖衣炮弹的考验。”1963年以后开始流行,常见到这样的句子:“要时刻警惕敌人的糖衣炮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思想改造运动走向极端,而且思想改造的方式不仅有“文斗”,更有“武斗”。语言暴力是斗争方式走向极端的表现之一。许多当时流行的说法就是“文革”无情打击、残酷斗争的语言印迹。破除旧思想又称为“洗澡”,指向大家坦白自己内心深处自私自利等肮脏的东西,在别人的监督、帮助下改掉这些毛病,变成一个思想上干干净净的人。这个词很形象,突出了思想改造活动的毫不留情,因为“洗澡”并不是一般以为的在洗澡间里进行,而是“当众洗澡”,要把自己内心深处所谓肮脏的东西当众交代,请大家批评、批判,并监督是否袒露彻底。还有一个说法是“脱了裤子割尾巴”,有“异曲同工”之效 ,指在运动中不怕丢丑失面子,要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承认错误,在群众批判和监督之下彻底改正错误。 “文革”时期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很低,许多东西凭票供应,但政治挂帅,要求人们时刻保持高昂的精神和“斗志”。有一些广为流传的说法表现了当时讲求“精神至上”的特点。一个说法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文革时期常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迹教育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要鼓足干劲,不怕吃苦,克服一切困难。故有此语流行。常和“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连用。还有一个意思很极端的说法“活着干,死了算”,也是文革时表示“革命”决心的话,流行于1967至1968年间。意思是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干革命,死了才罢休。参加造反与武斗的红卫兵与其它群众组织常用此语。 运动中有各种做法,其名目也易成为“流行语”。1961年有个流行的说法“五子登科”,指五种整人的做法: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原本是个传统的典故:五代后周人窦禹煕的五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到八九十年代,这一说法仍然流行,但含义彻底改变了,指在各方面都混得很好的人,即有下面五种条件的人:儿子、房子、票子、位子、车子。“牛棚”也是那时很有名的流行语。文革时将所有斗争对象统称为“牛鬼蛇神”。1968年大批“牛鬼蛇神”被下放到农村或“五七干校”, 他们所住的房子时就称“牛棚”,但他们原来在城市里的住房不叫“牛棚”。后来也指关押一般的批斗对象的地方。“坐冷板凳”,指人在政治上受怀疑和审查,在单位遭冷遇,离开本职工作当杂工。也指分配到某单位后却不让干本职工作。“二进宫”,1971年开始流行,文革中用以戏称第二次进学习班或第二次被拘留判刑。它本是京剧剧目。该说法现在仍然沿用,现指第二次违法被公安局收押。“走出去,请进来”,是个意思很鲜明的说法,流行于1971年之后。 二、来自文艺渠道的流行语 流行语产生于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和新鲜感受。在二十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是“政治挂帅”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中涌现的新生事物与人们的新鲜感受大都与政治有关。除了政治因素以外,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与改革开放后的时期相比,就相对封闭和单调。由外部进入人们生活中的兴奋因素是很少的,而电影、广播文艺节目是除政治内容之外极少的源自外部的兴奋点之一,因而由文艺渠道也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在那时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显得活泼跳脱,分外引人注意。 那时文艺生活贫乏,有限的文艺节目就让人格外兴奋。人们看了电影,一般要回味好几天,见了面互相谈论,一个让人喜欢的电影中的台词可能会在人们的口头活跃几个月。而有些影响大的电影,常重复放映,人们要看几遍,这些影片中的一些有趣味的台词,会在几年中活跃在人们的口头:用电影中的人物名字起绰号,用电影情节中新鲜生动的台词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等。特别是那八个样板戏,人们反复地看、听,其中的情节、人物、对话家喻户晓,人们常用其中的人物名来为身边的人其绰号,也常引用片中的台词。典型的例子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台词“老九不能走”。在该戏最后一场“回师百鸡宴”中,栾平忽然出现在威虎山,指认在此已坐了匪首第九把交椅的杨子荣为共军,杨子荣就对座山雕赌气,做下山出走状,说与栾平“今天是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众匪正在等着杨子荣主持百鸡宴,都流口水了,忙喊:“老九不能走啊,老九不能走!”该戏上演后,此语成为群众一时的口头禅。恰巧知识分子在文革中境遇不佳,被称为“臭老九”,排在叛徒、特务、走资派、地、富、反、坏、右这八种专政对象之后,由于同音的关系,人们由这“老九”联想到那“老九”。并且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戏语“老九不能走”,劝慰知识分子虽然受了委屈,但还是团结的对象,还要为党工作。于是此语有了政治内涵,更加流行。《智取威虎山》中的另一段台词:“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腊!”因为精彩有趣也常活跃在人们的口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