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陈金文]何谓民俗


    摘要: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反对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以为其动机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长盛不衰。
    关键词:民 俗 民俗 民俗资源
    新时期以来,我国民俗学研究日趋繁荣,一方面研究具体民俗事象的著述连篇累牍,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着力于民俗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其中高丙中博士所著《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围绕着“民”和“俗”,博引中外,就“民俗”的概念做了极为充分的探讨和全新的解释。高丙中在民俗学学术创新和理论建设方面的努力,让人深感钦佩,其《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也不啻为新时期以来民俗学界较有理论深度的一部著作,但对于他书中的一些观点,本人却不敢苟同。故不揣浅陋,撰写此文,以与高博士商榷。
    首先,本人认为高丙中重新探讨民俗概念出发点的正确性是值得怀疑的。他说:“民俗的文化形态突出地表现了民俗作为传统、作为历史现象的一面,所以,当人们普遍偏重民俗文化的时候,很容易偏重民俗传统的一面,并进而以‘传统性’作为确定民俗范围的首要标准,同时也把自己的研究对象限于传统民俗之内。这样一来,民俗的范围就被人为的弄得很促狭。大家现在已经认识到,民俗学按照这样发展显得后劲不足,前景不妙。随着时代发展所注定的传统民俗的改造和消逝,如何保证民俗学拥有充分的‘民’和‘俗’就成了大问题。”[1]P170在这里,高丙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民俗文化形态确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而且这一面还比较“突出”,他之所以反对人们把“传统性”作为“确定民俗范围的首要标准”,是因为“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民俗学发展“显得后劲不足”,“前景不妙”。因而要保证民俗学的发展,就要保证“民俗学拥有充分的‘民’和‘俗’”,因而,他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以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
    我以为高丙中此论甚差!学术研究要实事求是,如果民俗文化形态确实表现出突出的传统性或历史性,我们就应该把“传统性”作为确定民俗范围的重要标准,而不应该为了“保证民俗学拥有充分的‘民’和‘俗’”,而特意去为“民俗”概念寻求新的解释。打个比方说,一个研究狼的生物学家,一旦世界上没有了狼,他完全可以去研究狐,但他不必也不应该把狐解释为狼。民俗研究者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了具有“传统性”特点的民俗,他们完全可以去研究其他社会现象,但他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不属于民俗的社会现象解释为民俗。如果硬要把一些与民俗不相干的社会现象解释为民俗,那就违背了学术研究所应有的科学精神。
    基于前述认识,高氏通过对西方多学科理论的旁征博引,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做了全新的解释。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一个人的日常活动分为“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两个层面,“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而且是充分意义上的‘民’”1](P170。关于民俗之“民”的内涵,中外民俗学者一直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在此本人不打算一一列举并加以评论,而欲仅就高氏的观点,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首先,我以为,把一个人的日常活动划分为“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两个层面,乍听颇为合理,但一旦仔细琢磨,就会意识到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因为人的职业、身份或地位等总是在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不同职业、身份、地位的人,他们的生活世界也往往因此而各有自己的特点。就此而言,我们很难把一个人的“科学世界”与他的“生活世界”截然分开。其次,即使我们承认一个人的日常活动可以划分为“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两个层面,这种划分也并不适用于任何人。因为对一些有特别身份的人物来讲,他们并无自己完整的生活世界。就中国的封建社会来讲,皇帝老儿娶妻生子都是国家大事,驾幸哪一位妃子都可能有政治背景,至于元宵节观灯、中秋节赏月,也往往被赋予与民同乐的政治内涵,就此而言,封建帝王何曾拥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就今天来看,在某些国家,领导人请人吃饭、到医院探望病人、发唁电、参加丧礼,乃至节日期间出现在什么场合,似乎无不都具有政治方面的象征意义,至于其家庭成员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也往往被视为国家的高度机密,请问他们的“生活世界”在哪里?可见,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至少有些人没有自己完整的“生活世界”。就此,高氏所谓“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而且是充分意义上的‘民’”的观点也就不能成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