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一篇农谚让你读懂二十四节气


    【编者按】
    2016 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应为“人类非遗”——CFN小编注)再添“中国符号”
    再过半个月,又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冬季网红——冬至,讲究滋味生活的成都人,又可以热气腾腾地“搭车”过个节日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它在讲述气象变化的同时,也在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更是在讲述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人们总是在时间的交替中生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着。
    曾经,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经日月星空、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生机勃勃的同伴。我们踏着自然的节律,劳动着,生活着,享受着,哪怕清贫,哪怕气候恶劣、环境危险。古老的中国便是根据太阳移动的脚步,命名了“二十四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纯朴的习俗、庄严的仪式,还有浪漫的传说。当农耕文明业已远去,节气对现代人诗意生活的启示,依然意味深长。不过,很多人了解的24节气的各种风俗和讲究,基本是以中原地区的风俗为标准的。四川地区又有什么不同的讲究呢?
    让我们从一篇农谚里,通过四川民俗学家刘孝昌的解读,来了解老成都二十四节气的一些龙门阵。
    成都二十四节气农谚
    立春晴一日,农夫耕田不用力;
    惊蛰闻雷米如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清明要明,谷雨要淋;立夏无雨,犁耙高挂起;
    小满三天见麦黄;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不热,冬至不冷;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到头;处暑若逢天下雨,就是结果也难留;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霜降无霜,来年饥荒,霜降有霜,谷子满仓;
    立冬起大雾,冬水点萝卜;小雪大雪,烧火不歇,小寒大寒,收拾过年
    ………………
    读完这短短数行的成都二十四节气农谚,是不是感觉一幅鲜活的蜀国风情跃然纸上?
    何为“二十四节气”?
    按四川民俗学家刘孝昌的说法,简言之,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四立、二分、二至”体现的是季节(时令),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的是物候现象,而余下的节气则反映了气候变化。节气之中,人们还能够辨别气候的渐变次序。例如,从小暑、大暑到处暑,再到小寒、大寒,可以清楚地感知不同时期的寒热程度。节气中的“小满”“芒种”暗示着,“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正因为二十四节气科学地预测了气温、季节的变化,以及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规律,农民将其用于指导农业生产,预判来年的收成。
    因此,民间总结了许多节气谚语,比如“立夏小满正栽秧”“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些农时谚语至今仍广为流传。
    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气承载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在诗人笔下,节气也往往成为重要的创作题材。雨水时分,杜甫写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前后,杜牧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芒种时分,陆游写下“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在生产实践中,人们还逐渐总结出不同节气的养生之道。
    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应为“人类非遗”----CFN小编注)再添“中国符号”。兴奋之余,细度“二十四节气”中相关的气候、风俗及文化,“二十四节气”最早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大都以我国北方地区为基准,与身处西南的成都民风民情有着不小的区别。从古到今,专属于成都人的“二十四节气”有什么独特的习俗活动,又有哪些有趣的传统庆贺方式?著名民俗学家刘孝昌向记者展开了一卷成都的“二十四节气”风物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