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曹茂秦莹]南方丝路重镇会理端午饮食习俗考(3)


    贵州灾民有没有对会理的端午习俗产生影响?答案是肯定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会理人端阳药膳晚宴之后的“游百病”就是来自贵州的节日习俗。“游百病”习俗流行甚广,在四川、陕西、贵州等地都有较大的影响力,是通过四处游走散步祈求身体健康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游百病”的时间和方式在各地是不尽相同的。四川阆中市的游百病活动在每年的正月十六举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走到户外,或游走,或登高,以祈祷来年百病消。陕北地区的游百病活动也在正月十六进行,流行于陕西各地农村,并多在妇女、小孩、老人、体弱多病者中盛行。晋北地区的游百病还是在正月十六,如大同、广灵的游百病活动,则是家家户户都要吃枣和梨,寓意有病早离。豫北地区则在大年初五进行,如安阳、鹤壁的游百病,包括游玩、登山、远足等活动。贵州地区的游百病则属于端午习俗中的一部分。贵州端午节午饭后,全家外出游玩,叫“游百病” [4]25 。可见端午节游百病的习俗主要集中在贵州地区。通过查阅贵州地方志,至今仍保留“游百病”习俗的主要在贵州北部、西部和西南等地,包括遵义、毕节、黔西南州等靠近四川和云南的地区。而四川端午节游百病习俗主要集中在会理县和西昌礼州镇等地。会理附近一些县城也有端午节游百病的习俗,因为这些地方过去都是属会理州的管辖范围。从会理人不同于四川其他地方游百病的习俗,而与贵州游百病时间相似来看,贵州移民对会理县端午节习俗是产生了持久影响的。
    会理县端午节前就开始热闹的中药材市场可能也与嘉庆年间贵州灾民流入会理有紧密关系。在“中草药之乡”的贵州省大方县,每逢端午佳节,市民们便会到街上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一些中草药,以备治疗风湿、咳嗽、感冒等病症。因此,端午节时就有老百姓上山采药到集市出售的传统。为了传承老百姓这种传统习俗,2013年的端午节,大方县委、县政府还举办了大方县首届端午节民族民间中草药展示交易会。至今,大方县居民也有在端午节这天买草药煮鸡蛋的民俗。会理县也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据周杨晶调研,会理端午节药市出售的植物药类达到100多种。当传统上就注重端午中草药价值的贵州灾民进入会理定居后,本地汉族居民也许偶然发现贵州灾民端午节采集的药材不仅可以煮鸡蛋,而且用来炖煮鸡肉火腿汤,既能保持药效,又味道鲜美,于是逐步发展成充分利用会理药材资源的“端阳药膳”。
    会理人包的粽子主要呈菱形,这应与贵州移民的习俗有很大渊源关系。据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载:“端午节吃粽子,用粽叶包糯米呈菱形煮熟,蘸以红糖、玫瑰、芝麻等烩煎成的糖液而食。”威宁经会泽到巧家过金沙江就能方便进入四川的金沙江沿岸各县。蘸威宁这种糖液也是金沙江岸会理古城人食用粽子很普遍的一种方法。会理人包粽子主要有两种馅,一种就只是糯米,蘸白糖或红糖液等食用;另一种是在糯米中加入火腿丁,煮熟的粽子就具有了兰草的清香和火腿的美味。这种粽子与会理四季如春的气候关系紧密。温和的气候能够腌制出飘香的火腿,也滋养了用作粽叶的龙肘山兰草。尽管馅不同,但是粽子的形状都主要呈菱形,与江浙等地的嘉兴粽子和五芳斋粽子形状有很大差异,却与湖北、贵州等地的粽子非常相似。从会理“一月两端阳”和粽子的形状来看,荆楚端午文化一路向西,在至今仍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的较为闭塞的古城保留了下来。当年的南方丝路重镇会理曾经是马帮云集,人潮涌动的商贸中心。但随着世事变迁,如今却成为因闭塞而使传统得以较好保留的文化古城。
    四、会理与普洱端午药膳的相关性探讨
    很多会理人以为“端阳药膳”习俗全国仅会理独有。其实不然,云南省普洱市(过去的思茅县)也存在端午节吃药根的习俗。端午节这天,普洱市区农贸市场各种草药购销两旺,草药市场热闹非凡。普洱市民把中草药也称之为药根,会理人则称之为“药根根儿”(因四川话一般带儿化音)。云南药材资源丰富,大理等地也食用会理人爱吃的沙参、茴香根等药材,但是他们不叫药根根儿,只有普洱市称这些中草药为药根。所以这两者之间看起来应该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但是,从两地的地方志里均找不到相关的记载。
    《思茅县志》载:“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鸡煮中草药,挂菖蒲、艾叶。一是纪念屈原,二是因换季节,清理、调补肠胃。”端午节普洱市中草药也是炖煮鸡肉、火腿和排骨等,和会理县的“端阳药膳”极为相似,只是两地野生中草药不一样,炖煮的药材稍有不同而已。但是,普洱的这种风俗起源于何时,也没有可考证的文字资料。从思茅的人口迁移记录来看,其汉族人口多数是清初为开发思普一带的普洱茶由内地迁来的。“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迁入思茅厅的屯民和客籍汉族人口达5571户。超过了原土著民族人口。自清朝至民国初年,思茅已成为普洱茶的加工销售集散地,人口不断大量迁入。汉族人口主要来源于江西、湖南、四川及本省的昆明、玉溪、通海、石屏等地。”从1919至1947年,普洱市经历了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疟疾大流行,人口锐减, 到1947年, 汉族人口只剩下7198人 。从这些记载来看,普洱主要的外地移民就有四川人,而会理的云南移民则主要来自大理白族并非普洱人。所以,会理“端阳药膳”也许自清代就跟随赴思普一带开发普洱茶的四川会理人进入了普洱。又由于普洱历史上就是一个瘴疠频发之地,但却有得天独厚的野生药材资源,会理人传统的“端阳药膳”在这里遇到了极为合适的土壤,在端午换季时节,吃百草根可以达到洗肠、清肺、防病治病、驱魔散瘴的功效。特别是在民国期间普洱疟疾大流行之后,普洱人更重视健康的饮食之道,端午节药根汤愈加受到受青睐。至于与“端阳药膳”紧密相伴的“游百病”习俗为什么没有在普洱市发现,可能是因为普洱地理位置偏南,端午时节正值夏天,普洱气候炎热,蚊虫较多,外出容易被传播疟疾的元凶——微小按蚊叮咬,所以没有形成“游百病”习俗。
    五、结语
    南方丝路重镇会理,其端午节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端午饮食习俗既有荆楚之风,又极具地方特色,尤以“端阳药膳”为代表。会理一月两次“端阳药膳”、“游百病”等习俗的形成与清代嘉庆年间贵州灾民的流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数量众多的贵州移民给会理的端午节饮食文化和民俗增添了新的色彩。这些传统习俗很明显还跟随商旅与移民的足迹在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沿线留下了些许的文化痕迹。尽管世事变迁,会理人的端午节至今仍保持浓厚的节日氛围、独特的饮食习俗,凸显了曾经的丝路重镇上的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恪守与坚持。
    (本文刊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