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秋——凉风至,寒蝉鸣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3:11:43 中国民俗学网 记者 王学思 参加讨论
黄卓绘 明日立秋。 有人喜欢秋天的云淡风轻,有人感怀秋天如日薄西山。立秋是一个节点,犹如花开突然遭遇狂风,花瓣跌落泥土,生之壮烈不过如此。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一叶知秋”这个经典成语。“立罢秋,凉飕飕。”节气的灵验在立秋这天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用心,你会发现立秋当天,不论白天多么酷热,夜晚的风必定带着一丝凉意。从此以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爽,进入自然时序的另一个境界。不过,此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炎热中,还没有出伏,这种“秋夹伏”的现象被人们戏称为“秋老虎”,民间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 时序进入秋天,季节将不可逆转地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最终进入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节。因而秋天是一个过渡,让气候从热浪扑面的夏天到寒风刺骨的冬天不至于太唐突。其实,对于周而复始的自然时序来说,春天何尝不是从萧索到繁茂的过渡?夏天何尝不是从播种到收获的过渡?冬天何尝不是从成熟到孕育的过渡? 【物候】 古代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感觉到阴气上升,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民俗】 啃秋: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云:“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煮社粥”的说法。 【禁忌】 立秋也是农家的大节气,民间十分重视。旧时云南等地禁忌立秋日在田间行走,认为对秋收不利。河南、江苏、湖北一带,立秋日还忌雷、雨、风。农谚曰:“雷打秋,冬半收”“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透底”。 【赏鉴】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纳兰性德(清)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养生】 薄衣御寒: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导“薄衣御寒”的养生法。实践证明,这种主张“秋冻”的方法,既顺应了自然气候(包括居室气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具体做法是,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而应该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就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就尽量不加外套。不过,凡事都应有个限度,到了深秋时节气温很低,仍然穿得单薄就没道理了。 滋养润燥: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易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适时进补: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 (原载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8月7日第8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刘魁立]《中国端午节》丛书总序
-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冬至——一阳生,麋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