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中唤回传统的文化记忆——挖掘节日历史内涵感悟先人精神品格(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6:11:19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记者 霍文琦 参加讨论
“申遗”之争推动文化反思 提到端午节,人们不会忘记8年前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 2004年,媒体报道了韩国江陵端午祭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随后便引生了“端午节保卫战”和“中国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异同之争”.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入选,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端午节起源与归属问题一时成为学术界和舆论界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对“申遗”之争给国内传统节日保护带来的积极影响表示了肯定。他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对传统节日的忽视。中韩之争的关键在于反思中国对传统节日的保护,也正是这样的反思,成为推动我国端午节“申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9年,我国三省四地联合“申遗”取得成功,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黄石“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端午习俗”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的端午节传承了近2500年,传播到韩国也有1000多年历史,两国都有权‘申遗'.’申遗‘不是文化传统的排他和独享,而应该是在保护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承认共时性和共享性。韩国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是一面镜子,面对’洋节兴,土节衰‘的现实窘境,中华民族几大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应以端午节为例,进行总结,活跃起来。”乌丙安对本报记者说。 文化传承应成为民众自觉 在我国,端午是唯一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国家将端午节设为法定节假日,并确立了汨罗、秭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媒体与商家的加入,使得端午节活动搞得越来越热闹。然而,令学者担心的是,随着经济利益的冲击,不少地方大肆进行商业化运作,打造所谓的“节中节”,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了味儿。 萧放认为,有效的传承还是要让传统节日踏踏实实地回到民众生活中,只有整个民族都认识到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才有生命力。 也有专家提出,“申遗”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端。保护民俗,不是仅使标准框架里的粽子、雄黄酒等元素为人所共知,而是要重拾固有的、传统的端午习俗,将失落的文化记忆唤回到人们的文化自觉中。 对此,乌丙安表示,江浙一代很多村镇传统习俗恢复得很好,民俗的保护和传承,要成为民众的自觉,而不是专家设计、政府打造的产物。端午节“申遗”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文化内涵的回归与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侯仰军]端午感念家国情
-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小雪——虹藏不见闭塞成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