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二十四节气:夏至——盛夏至,一阴生


    
    黄 卓  绘
    再过几天(6月22日)就是夏至了。
    古人对夏至的看重,不亚于今人对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重视。这一天,古人要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通过祭神等活动祈求年丰消灾。在古人看来,夏至已不仅仅是一个节气那么简单,而是天道循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确,夏至这一天是一年中太阳所能达到北半球的最高纬度,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过了这一天,太阳直射的位置将逐渐向南移动,直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完成一轮循回。
    夏至,标志着气候已进入盛夏,天气将逐渐转入炎热。夏至之于古人,既是一个指导农耕的节气,又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盛大节日,古人对夏至的重视,体现了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淳朴思想。如果将自然时序的演化过程比喻为人的一生,而夏至日,犹如人生进入高潮、生命进入壮年、事业达到鼎盛,从此以后,一切都将不可避免地逐步下滑。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普遍规律。
    【物候】
    夏至是阴阳的转折点。因而,夏至之后,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喜阳的生物开始衰退。古人划分的夏至三候中,一候为鹿角解。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民俗】
    吃补食: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称为“夏至节”。在这一天,民间有吃面条、食粽子、吃馄饨等众多习俗,并有“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谚。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
    做夏至: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俗称“做夏至”。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戴枣花:夏至时节,有些地方还有女子头上戴枣花的习俗,据说可治腿脚不适。每当夏至时节,枣花盛开,小星星似的米黄色枣花幽幽飘香。妇女们便一起去采集枣花,然后戴在头上。年长的妇女在戴枣花时,嘴里还会念念有词:“脚麻脚麻,头上戴朵枣花。”
    【禁忌】
    夏至最忌有雷雨。俗谚云:“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过去农家还把夏至到小暑之间的15天分成头时、二时和末时三段,成为“三时”。头时3天,二时5天,末时7天。民俗忌中时雨和末时雷,认为会带来水灾。
    我国很多地方夏至日慎起居、戒剃头。
    【赏鉴】
    夏至避暑北池
    韦应物(唐)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日作
    权德舆(唐)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养生】
    忌夜食生冷: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生菜、瓜类等本为夏季忌食之品,夜间尤其要注意。夜间也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黏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
    忌空腹饮茶: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加上是喜欢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肾,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虚冷的腹泻等病症。因此,夏季饮茶,应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忌夜卧贪凉:中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因此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非常严重。
    (本文刊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6月19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