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张勃]清明放假,从唐朝开始——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2)


    那么清明节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恐怕难以相信,我们的祖辈居然曾经在隆冬季节几天、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禁止用火,以吃冷食度日。两汉之际的桓谭在其《新论》一书中有记载:“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那段禁止用火只吃冷食的日子,就是寒食节。关于介子推和重耳的传说就是民众对寒食节起源的一种解释。
    唐朝是一个至今都令中国人为之自豪的朝代,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物阜民丰,社会相对安定,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人性得到较自由的发挥与张扬,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大唐气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唐人在寒食节从事一系列特征鲜明、格调突出的节俗活动,从而将寒食节过成唐朝最引人注目的节日之一。
    其实早在初唐时期,寒食节就已经风靡全国,不仅“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寒食上墓也已经蔚然成风,斗鸡等活动更在初唐时期成为民间流行。寒食节的盛行对于清明节兴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突出了清明节气日的重要性,并使其成为寒食节的组成部分。
    “改火”曾经是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的一项非常古老的习俗,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到了唐朝,改火之制复兴。时人普遍的做法是,寒食节来临时将正用的火熄灭,到清明日再取得新火。在改火活动中,清明日由于是取得新火的时间而越发从常日里突显出来,这自然有助于清明日的独立成节。
    寒食节的墓祭习俗在初唐时期已在民间盛行,并在唐玄宗时被编入《大唐开元礼》,成为国家礼制的一部分。而至少在中唐时期,墓祭时给死者送纸钱就已蔚然成风,所以著名诗人张籍才有“寒食家家送纸钱”的诗句。不过,由于寒食节期间禁火的要求,纸钱不能烧而只能抛撒或压于坟顶或挂于某处。这种对纸钱的处理方式有一定的缺陷。正如王建在他的《寒食行》里所说:“三日无火烧纸钱, 纸钱那得到黄泉?”唐人大概更乐意选择在能够用火的清明日上坟祭扫,这使得清明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唐朝以前的所有朝代,还没有哪一个能够像它那样安排人们在繁多的节日里休闲放假,更没有一个朝代会在寒食清明节放假,且假期的长度甚至与最为重要的节日——元正一样。
    在唐朝,上坟扫墓、改火、治蚕室、斗鸡、蹴鞠、拔河、秋千、宴饮、踏青、插柳等,都已成了清明日的习俗活动。
    宋朝的清明节俗基本沿袭了唐朝,依旧上坟、改火,皇帝也有将新火赐予大臣之举,而且也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十分热闹。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描绘了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风俗景象,至于该图描绘的是否为清明时节,学界还存在争议。
    元朝以迄明清,唐宋时期十分盛行的清明节皇帝赐大臣新火的举动没有了,但是上坟扫墓之风并未稍减。此外,踏青出游、荡秋千、放风筝、插柳也活跃在时人的节日生活中。
    到中华民国建立时,在清明节的发展史上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它曾在1915年被规定为植树节。不过,到1928年时,植树节被改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历史就此终止,但仍有一些地方保留了清明植树的做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