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杨雪梅]清明节热闹背后:固有“文化因子”正被“浪费”


    今年4月5日,是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后的第三个清明节。各地活动丰富多彩。然而,热闹背后却是一个事实:清明在许多人眼中,只是一个祭扫踏青的日子,其固有的“文化因子”,正面临被“浪费”的现象。
    清明“寒食节”,究竟几人知
    只知清明节气,罕知寒食节日——这样的现象相当普遍。
    清明节实际来源于“寒食节”。山西介休市的绵山,是这一节日的发源地。春秋晋国时,介子推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几次求之不出,无奈之中放火烧山,逼他偕母出山,最终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晋文公追悔莫及,第二年披孝服登绵山祭奠介子推,同时下令晋国官民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只吃冷食,是为寒食节。
    在许多民俗专家看来,清明作为一个传统文化节日,其来历应成为一种“文化常识”。在这种呼声的推动下,2006年,国家将寒食清明文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国务院又将其与端午节和中秋节共同为法定假日。这些决定,为重新审视“清明文化”提供了机会。
    今年4月1日,在山西介休的绵山,“中国清明文化节”也第三次拉开序幕。从学术性颇强的清明文化论坛到复古色彩极浓的公祭介子推大典,从原汁原味的寒食民俗表演到承载诗情画意的经典美文诵读,与清明节相关的各种内容一一呈现。这也让“绵山”这个只在史书上可查的地名,渐为人知。
    许多学者认为,不知清明来历,是对传统文化节日的缺憾。久而久之,可能会让这些节日退化、丧失其原有的意义。
    专家过节还是人民过节
    不过,令学者更担忧的,是传统文化节日正有“专家热衷、群众淡化”现象。
    “当前,我们的节日文化正处在引导阶段,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的投入和关注,形成政府倡导、专家推动的合力。”但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不满的是,有人提出将节日内容搞成“嘉年华”形式,甚至“请”圣诞老人出面营造节日氛围,“这是极其荒唐的。”
    “节日不是政府、专家过,而是人民过。人民是节日遗产的携带者,更是节日的传承者,‘全民传承’是节日文化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不同。”他呼吁,节日建设不是政府、专家“打造”出来的,而必须符合节日的主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