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祥]细雨纷纷话清明(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8:11:52 四川文明网 2011-03-20 11:0 江玉祥 参加讨论
总的说来,唐代上巳节三月三的民俗事象有如下一些项目: 1、水边祓除;2、秉兰祓除;3、曲水流觞;4、郊游踏青;5斗百草游戏;6、戴柳;7泛舟。 秉兰祓除:兰的作用与香草熏身、草药沐浴相同,也是祓除不祥,搞卫生,大扫除, 郊游踏青:唐末五代李淖《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按:有意践踏青草,也是一种祓除。)孙思邈《千金月令》记载,三月三日,要向尊长上踏青鞋履。 斗百草游戏:唐代三月三和五月五都流行斗草之戏。斗百草游戏的玩法,《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有描写。 戴柳:[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之一《忠志》:(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戴之免虿毒。”《新唐书•李适传》也说细柳圈避疠。 至于流觞聚会的禊饮之俗,宋代便渐渐衰歇了。[南宋]范成大诗:“三月天气新,禊饮传自古。今人不好事,嘉节弃如土。” 上巳节的文化意义到底主要是什么?孙作云先生认为,三月三是“中国的泼水节”,用香草熏和水沐浴,其目的为古代祈子之节,其意与生殖、恋爱之事有关(《中国的泼水节——三月三起源》,《孙作云文集•美术考古与民俗研究》,河南大学2003年9月)。我认为,与其说“中国的泼水节”,不如说是“中国的复活节”。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人也像死去复活一样,得到了再生。用清洁的春水洗去宿垢和邪秽,用兰草招回魂魄,人和自然都得到了新生! (二)古代的寒食节 “上巳接寒食”,寒食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要刮大风,下暴雨,俗称寒食。因此,寒食又称百五日,三天之内,民间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1、 寒食节禁火源于先秦改火之俗。 《论语》《管子》《周礼》等先秦典籍都记载古代流行改火的习俗。我赞同汪宁生先生对改火之俗的人类学解释:“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即发明人工取火的方法,然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动辄就生新火,而是采取保存火种使其昼夜不灭方法,来保证人们取暖、炊爨、照明等日常需要。至今我国西南很多少数民族仍是如此,需要时从火塘中取火种吹燃,即有火柴亦不轻易使用。”“在远古人类心目中,万物有灵,火自不能例外。火焰的不断跳动,小火迅速变成大火,再加上火种的长年不灭,使火更象一种有生命之物。故世界上拜火的习俗普遍流行,凡是人类遭受与火有关的灾难,都认为是火的精灵作祟。而由于火种长年不灭,又使人们认为作祟者多是这些旧火。近代民间还有物件用久自能成精的迷信。人们为了免除旧火的危害,除了平常对火要小心地供奉献祭及恪守一系列禁忌外,还要举行禳解仪式,定期改火即其中一种。”古代改火为“以救时疾”、“去兹毒”,即为了预防生病,也是一种“预防性巫术”(《改火的由来》,《民族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秦代以后,改火事并未绝迹。东汉时,改火定在冬至举行。迄于北朝,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改火之礼一度停止。 唐宋时期,改火之礼确又恢复。宋代以后即无闻,而寒食之俗一直保留到近世,时间为清明节前二日。 2、汉代以后,民间逐渐把寒食禁火跟介子推联系在一起不过是后人附会。 先秦时代,介子推的故事意在说明晋文公重耳忘恩负义、有功不赏,后又知错悔过。这个故事和寒食禁火联系起来,有一个演变过程。介子推故事原型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白话译文):晋文公(重耳)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子推没有提及禄位,禄位也没有给他。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个,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丢弃他。上天不绝晋国,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这实在是上天立他为君,而他们几位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骗吗?偷别人的财物,尚且叫做盗,何况贪天之功以为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罪过当成合理,上面的人对欺骗加以赏赐,上下相互欺矇,这就难和他们相处了。”他母亲说:“何不也去求赏,因为这样而死,又能怨谁?”介子推回答说:“明知错误而去倣效,错误就更大了。而且我口出怨言,不能吃他的俸禄。”他母亲说:“也让他知道一下,怎么样?”介子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文饰,身体将要隐藏,哪里用得着文饰?这是去求显露了。”他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吗?我和你一起隐居起来。”于是就隐居而死。晋文公到处找寻他没有找到,就把绵上作为他的封田。(“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吕氏春秋•介立》、《史记•晋世家》和《说苑•复恩》所载介子推的故事,其结局均为“遂隐而死”。《楚辞•九章•惜往日》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庄子•杂篇•盗跖》始出现介子推“抱木而燔死”的结局。但没有说明是怎么烧死的?谁放的火?西汉刘向著《新序•节士》所载介子推故事便有了这样的结局:“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东汉蔡邕《琴操》更出现了五月五日禁火的禁忌,其文曰:“介子绥(《国语》曰介子推)割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太平御览》卷31)起初,禁火只是山西的地方风俗,时间也不在三月上旬,魏晋以后始演变为全国风俗,时间也移到了上巳节以后、清明节前两天。很明显,寒食节纪念介子推也是一个“层累地造成”的附会传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刘晓峰]端午:一个复合性的节日
- 下一篇:萧放:二十四节气仍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