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敏华]清明节,抵御心灵的“沙漠化”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8:11:42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4月02日 翁敏华 参加讨论
我们提议过一个“绿色清明”,发扬绿色的生态文明。植树造林,抵御沙尘暴,应该成为今年清明的一个重中之重。所谓绿色文明还应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 清明节又临近了。春雨霏霏,桃红柳绿,岁岁清明,今又清明。今年的清明,是“沙尘暴”刚刚来过的清明,是西南五省正在遭受严重干旱的清明,是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开过没有多久的清明。同时,上海世博会即将召开。今年的清明,应该有所不同。我们提议过一个“绿色清明”,发扬绿色的生态文明。 清明节原本就是个绿色的节日 清明节原本就是个绿色的节日。水清山明,莺飞草长,“渡头翠柳艳明媚”(杜甫《清明诗》),“绿苔撒点点青钱,碧草铺茸茸翠毯”(张可久《春景》),正是踏青的好时机。清明踏青,主题是接地气,感受春天的到来,作出顺应时序、迎接春天的主动性姿态。如同元宵走桥、端午竞渡、重阳登山一样,是节日文化在体育运动层面的表现,是一种具有文化感召力的体育动员令。踏青还伴有种种活动。清明前后正是柳枝发芽泛绿的时候,古时人家时兴插柳枝于门上。宋代笔记《梦粱录》说柳枝“名曰‘明眼’”。还有将柳圈戴于头上、插柳叶于两鬓的,说是有明目、驱毒、祈年之含义。这一习惯,直至清代还十分盛行。《帝京岁时纪胜》云:“清明日摘新柳佩带,谚云:‘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江南谚语则谓:“清明不戴柳,红颜变成皓首”。还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利用“柳”“留”谐音,表达要“留”住青春的意愿。小儿把柳叶当哨子吹,据说是有助于内火外泄。踏青时人们踢球、拔河、荡秋千、放风筝,都是有利于健康的活动。 可以把植树节和清明节结合起来植树造林 清明节放假已有两年。有识之士一直在致力于打造绿色清明。植树造林,抵御沙尘暴,应该成为今年清明的一个重中之重。沙尘暴是环境破坏引起的。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面积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都是引发沙尘暴的罪魁祸首。今年的沙尘暴格外严重,长驱直入江南一带,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足以引起人们的警惕和行动。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1979年在邓小平的建议下设立,30多年来,这个节日起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植树造林,可以始于3月12日,终于清明节,半个多月的时间里,集中种树种草。民谚里原本就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嘛。自然界的布谷鸟提醒人们“快快布谷”,清明节正是“植树鸟”提醒人们“快快植树”! 以节日的名义抵御心灵的“沙漠化” 清明节的节日食品也是绿色的:青团。各地掺入青团的草汁略有不同,有的地方用艾青汁,有的地方用雀麦草汁,福建地区甚至就把一种草名叫“青”,是一种趴在地面上的草,清明之前非常嫩,用来和入糯米粉,做青团。青团是明清时期开始的一种清明节节物,原先写作“清明餜”,根据谐音,江南民间又叫它“聪明餜”,人们会抱着婴儿到邻里家讨着吃,叫“讨聪明”。所以清明节又有个异名“聪明节”。“讨聪明”这样的习俗可以并且应当恢复发扬。它是一种沟通邻里关系、增进友谊和睦的好机会。在邻里关系冷漠的今天,以节日的名义增进“地缘”情感,显得十分重要。 由此想到,我们提倡绿色清明里发扬绿色文明,所谓绿色文明还应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 比如,家族祭扫这一传统历时千年,至今依然是清明节的核心习俗,表明了国人重视家族情怀。但是近年亦有低俗趋向:香烟缭绕,大烧纸钱,纸钱也有不同币种,有的甚至把纸质的别墅、家具、汽车甚至美女都弄上去了,不怕置先人于不义。据说有的富人家会烧91斤纸钱,以表“九死一生”之寓意。清明过后,坟地山林烟熏火燎,纸屑灰尘满地,不但污染了环境,且还有隐藏的危险性。这就很不应该了。悼念活动本身是“非物质”性的,现在弄得这等“物质”,想像先人也像世俗社会一样物欲横流,这就有违初衷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家里有人去世,追悼会悼词千篇一律、套话连篇。其实悼词应该有个性,有血肉,实事求是,朴素感人,应该把先人的生平事迹概括总结在里面。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就是两篇悼词,追悼文字的典范。“老三篇”中竟有两篇是悼词,曾经怎样的让人感动,时学时新,影响了整整两代人。 尝试着把上辈人的感人故事,用文学的形式记载下来,年年清明,吟诵朗读,传播到下一代人的心坎上去,让他们不要“忘本”。“言之不足则长言之”,我们还可以用诗歌吟诵的形式。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说:“吟诵就是诗歌活泼的声音”,“读者应把一首好诗里面的生命读出来,并由此而感动,完成自己的生命。”我们就是要在这些活泼的声音里复活先人的精神,在吟诵中完成生命与生命间的代代承接。 那可是在年轻一代的心田上“植树”呵,与实际生活中的植树具有一样的意义:抵御心灵的“沙漠化”,防止言行举止的“沙尘暴”!(来源:文汇报) 翁敏华 (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知识】岁首说“元”
- 下一篇:[张勃]将生死并置 清明节的结构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