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年味之变(3)


    宋颖分析说,从“衣”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网购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新衣服不再是过年时才能穿的奢侈品。从“食”上,以前物资十分匮乏,很多食物只能过年才能吃,现在大家都能吃饱吃好,开始讲究怎么吃得健康。从“住”上,大家庭、层进式的院落越来越少,随着城镇化发展,不少农村住户还搬进了楼房,让祭祖、上坟、拜年等传统习俗难以合家举行。从“行”上,随着移动订票和网上支付的出现,人们可以便捷地乘坐高铁、飞机到国内外各地过年了。
    “与其说‘年味儿变淡了’,不如说物质生活拓展导致了新兴生活方式的产生,春节期间那些传统的、群体式的庆祝方式逐渐现代化了、虚拟化了。当然,这个过程中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同步跟上,从而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宋颖说。
    传承年味文化基因
    徐楠说,春节的习俗和年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仪式,两者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祭拜祖先、发压岁钱、相互拜年,这些仪式性的习俗背后,体现的是每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感恩长辈、关爱晚辈、敦亲睦邻的情感内核,这就是年的味道。
    “春节的年味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要守护好这种铸造中华魂的文化基因。”徐楠说。
    然而,当人们习惯于不吃腊八粥不忙年、不除尘不守岁、不放鞭炮不看花灯,当一些传统习俗和过年方式逐渐被放弃,我们又该如何把握住年味儿中的“变与不变”呢?
    宋颖认为,变化的只是生活的表象,春节求福纳祥的“年味儿”并没有变。年味儿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借助“人”的力量,只有在“人”的“生活”中才可能产生拥抱未来的可能性。
    在中办、国办最近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融入生产生活被作为提振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重要途径。宋颖表示,对于公众来说,想要拥有并沉浸在过年的氛围和味道中,就要关注和参与到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复兴中来,用自己的语言、行动、生活和研究来重新讲述和表现它。最近,她开始设想将一些饱含年味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起来。
    徐楠对此分析,经历了20世纪初的新文化浪潮,20世纪中叶民族国家的体制性建设以及西方文化的现代化冲击,在破旧立新的意识观念下,中国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内在的宇宙观念、知识体系和支撑它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现代性变迁,这就决定了重塑传统节日民俗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的主动参与。
    “对于春节来说,从年到年的味道传承需要一个黏合剂,即公众的精神世界。”徐楠说,春节很多民俗比如祭祖,即便不能再现它,政府文化部门、学者、民俗学家也应该创造条件,让公众对其有所了解,因为这将滋养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重塑传统节日民俗,就是重新发明一种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文明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与平等、个人层面的爱国与友善,都可以得以培育和彰显。这需要我们有足够时间和耐心来完成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省思、认同和创新。”徐楠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