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春节文化的特点与功能(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1:11:28 道客巴巴 何星亮 参加讨论
“团拜”一词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朱子语类》卷九十一《杂仪》云:“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到了明清时期,团拜特指各地同乡同年官僚于正月间举行的聚会庆贺活动。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当代政府机关和单位之中的春节团拜活动与古代团拜非常近似。团拜有利于增强和改善同事之间的联系。柳亚子《民主党派举行团拜典礼》诗:“从容揖让礼文优,团拜应为团结谋。” 寄贺年片的习俗也源流久远。由于古代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费时又费力,因此,部分路途遥远且关系不大密切的亲朋一般不亲自前往拜年,而是派人持类似于当代的名片代替拜年。这种名片东汉时称为“刺”,即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故名片又称“名刺”。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送剌》云:“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剌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古代的名刺一般视为中国贺年片的起源。 相互拜年和贺年是体现亲情情结和乡土情结的方式之一。而亲情情结和乡土情结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在中国,离开了亲情情结和乡土情结,爱国主义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亲情情结和乡土情结基础上形成的爱国主义,是凝聚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强大的精神粘合剂。 此外,春节具有传承传统艺术的功能,例如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挂年画、贴“福”字,以及节日期间的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活动,集中体现了传统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表演艺术,年轻一代通过这些活动,在耳濡目染和亲身参与中理解、认同和接受传统,并使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表演艺术传统得以传承和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春节文化,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这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二)教育的功能。 春节的教育功能是十分明显的。首先,中华文化以培养明礼、尽孝、重义、守信的人为基本目的。春节期间的事亲尽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的习俗和各种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教育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传统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理念,使之成为具有“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中国人。 其次,春节具有学习、继承和弘扬祖先优秀品德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每家每户贴古春联,各姓氏的古春联不同,其内容和涵义大多是激励后辈继承本姓先辈优秀道德风尚或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等精神。如杨姓的通用对联有“三公世泽,四知家声”。全联典指东汉丞相杨震,位列三公,“四知”是指杨震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贿之廉名。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提拔的一位县令,为感谢杨震,晚上抱着金子到杨府,杨震拒受,该县令说: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不受礼。杨震“四知”家风代代传承,成为历代杨姓学习的榜样。其他各姓也一样,如何姓传统古对联有“庐江世德,东海家声”、“人物东西晋,声名大小山”等,各有典故;李姓有“太白遗风,诗酒流芳”、“西陇望族,北海名流”等,亦有出典。各姓氏子孙通过每年春节期间张贴传统春联,把先辈作为学习的榜样。老年人通常在春节期间给青少年讲述春联的意义,教诫晚辈继承先辈的优良品德,起到世代传承先辈优秀道德风俗的作用。 广东客家每个大房屋(多为围龙屋、半围龙屋或方形屋)都有屋名,大门的对联有的是根据各姓的堂联,有的是上下联多根据屋名和本姓的郡望堂号联成,我们的祖屋:庆祖围的对联是“庆承学海”(堂号),“祖衍庐江”(郡望)。较晚的大房屋的对联大多是以联屋名而成对联,如蘭園:“蘭开上苑,園占中华”(笔者家屋的春联);锦星围:“锦呈五色,星耀三台”;联萼围:“联枝并茂,萼蒂生辉”;俊能围:“俊英齐美,能哲光宗”;崇丰第:“崇高在德,丰富惟文”。 春节的一些习俗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如广东佛山大年三十有所谓“卖懒”习俗。团圆饭后,各家家长自率儿女结成或大或小的队伍,提着灯笼沿街巡游,口唱《卖懒歌》:“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吃不唔(不)懒”。有的地区纸包饭团,弃于路旁,寓意摒弃懒惰,激励勤奋向上。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今年两个“端午”怎么过国家规定只休假一次
- 下一篇:聊斋:古往今来话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