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刘铁梁]身体民俗学视角下的个人叙事——以中国春节为例(2)


    事实上,运用当下日益发达的各种媒体渠道,谈出个人过年的经历、感受与思考,已成为春节文化生活的一种新时尚。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公众交往实践与话语形式,个人的春节叙事已经进入春节文化时空的建构。这种新情况的发生,可以视为原有春节交往习俗的一种扩展化表现,也折射出原有乡土社会人际关系和交往习俗的深刻变化。城乡社会关系的变革,特别是家庭与周围社会关系的变革,使得春节期间合家团圆、走亲访友、集体狂欢等交往规范的操作都面临一定的困难。但也要看到,这些传统习俗仍然是春节生活的基本面,并由于整个当代公共服务体系的紧张而有序的运转,使得春节传统得到了有效的维护。春节期间还出现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送上节日的温暖。本来在家人、亲属、乡里、朋友圈中相互交往的春节生活秩序,现在已扩展到了全社会的互动当中。春节期间,个人、家庭都与全社会结成了更为复杂也更为紧密的关系网络。在这种相互依赖与服务的关系网络中,春节的时空被一再建构,所以就有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变化。但是,春节交往习俗的扩展化,春节生活秩序的进一步社会化,都使得个人的春节经历变得更加不可预料,充满新的惊奇。春节的个人叙事研究,就是要将这些鲜活的经历讲出来、写出来,呈现给全社会。这样,讲述者就会进一步发挥出参与春节生活的积极作用,通过沟通人们对于春节生活的感受,加深人们对春节传统与社会发展现实的体悟,使春节生活的核心价值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二、媒体与春节叙事
    近年来,在春节期间,各种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交流平台等现代传媒所推出的报道、文章、节目、对话等,大多都是以春节的历史与现实变化为话题,其中关于春节历史知识的介绍只占很少的分量,而大量的信息则是关于城乡各地即时的生活景象状况和人们在过节时的个人经历。这种情况说明,并非只有老一辈人才拥有春节本真性的经验,春节是全社会各个年龄段的成员都拥有的生活方式。春节及其他民族节日的传统,无非是全社会按照一个统一的生活周期,约定俗成地搭建并要一起体验的文化时空,从中获得个人生命的意义和彼此心灵相通的历史感受。
    电子传媒的出现,使得人际交往在手段和渠道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改变了人们在春节期间合家团聚、走亲访友等传统礼仪的诸多细节,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春节交往的习俗。当然,电子传媒的日益发达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工具,使得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与他人结伴,更加平等地与他人交换意见和交流情感。所以,要想了解广大民众在过年时都有哪些经历和感受,除了直接走进城乡社会的日常生活之外,从包括各种媒体上获取现场生活的信息,包括记者的报道和个人的讲述等,也是一种重要的办法。
    我想以《北京晚报》为例来说明一些问题。这家报纸从2013年2月2日(腊月二十二日)到16日(正月初七),在半个月中加强了对于春节生活的报道,包括节日期间的公共服务、市场供应、老百姓过年的多种方式等情况。这些约近300篇(不包括关于“春晚”和剧场演出等消息)的报道,大都着眼于春节景象所反映的城乡社会生活的变化,关注各种群体、个人在节日中的情感诉求与实际需要,也穿插了许许多多的个人故事,让读者了解到他们在家里、亲属、朋友和社区当中,或者在服务的工作岗位上是怎样度过春节的。这些生动的报道来自于记者在实地、现场的访谈,尽管详略不同,却提供了大批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春节故事。
    由于报纸的新闻性,《北京晚报》在这些天里记录了北京春节生活的整体流程,也呈现了北京与全国各地唇齿相依的一体化生存状态。如在腊月二十三,老北京人又在历代帝王庙恢复了给女孩子“送春花”、给男孩子“戴春帽”的习俗,而那些即将返家过年的白领们,正忙着聚在一起过个小年。年前的车站、空港,人群正在大流动;交通管理部门正进行大检查,严禁车辆超速、超员和疲劳驾驶;社区服务“断档”,很多人没有地方去配钥匙、购桶装水和发快递,居民感慨:当发现外来的服务人员从身边离开,这才懂得什么叫做珍惜。在除夕前一天(腊月二十八),所有超市卖场都集体一致地“拉晚儿”;烟花摊位前询价的多,掏钱的少。报纸还预告春节期间液化气站不关门,143个电力网店正常售电,提前发布了“庙会手册”。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在每一个北京人身边,城市过年的气氛既日益浓厚,却又迎来人口向外流动所带来的宁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