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生命:让端午回归传统——专访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连山教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9:11:58 文汇报2008年6月8日 第1版 本报驻京记者 李 参加讨论
“五月初五到,端午粽飘香”,又是一年端午节。今年,端午节第一次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在大城市里,人们大多只知道这是一个吃粽子的节日,但端午节还有哪些更丰富多彩的内容?端午节对现代人有怎样的精神意义?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连山教授。 端午习俗的核心内容是辟邪除瘟保持健康 记者:端午节的由来,人们最耳熟能详的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请您介绍一下端午节的起源中还有哪些其他含义? 陈连山:端午节的内容非常丰富。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正是仲夏时节。这个时段,气温骤然上升到30℃以上,令人难以适应;同时,蚊虫开始肆虐,细菌开始泛滥。古人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但是,生活的经验足以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个疾病高发期。所以,古人说五月是充满瘟疫之气的“恶月”。于是,人们选定五月初这么一个容易记忆的“重五”日子作为节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人类健康。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假说,如辟邪说、纪念屈原说、仿效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等等。我认为只有辟邪说是最可靠的端午节起源假说。 记者:古时端午节都有哪些旧风古俗? 陈连山:传统端午节最典型的活动是采百药,艾蒿、菖蒲、苍术、蜀葵、小蒜、胡荽汁、蘩蒌羹、芣苢、蛤蟆、乌蛇等等,目的是为了预防即将到来的各种疾病。百药中又以艾蒿、菖蒲最突出,它们都有强烈的芳香,挂在门口或窗户上,用来驱蚊虫。艾蒿还被用来做糕饼,菖蒲则可以用来泡制菖蒲酒,甚至跟雄黄一起制作菖蒲雄黄酒。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因此所谓的菖蒲辟邪,其实就是防疫保健。 说到雄黄酒,除了饮用之外,还被用来驱除毒虫。人们把雄黄酒喷洒在墙壁、床头,涂抹在儿童耳旁鼻下,防止夏季毒虫到处乱钻,危害健康。最常见的做法是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写一个“王”字,表示老虎,希望借助老虎的威力,驱除危害孩子健康的各种危险。这当然有几分迷信色彩,可是它是以药物驱虫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卫生意义。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具有多重涵义 记者:作为民俗专家,您认为现在这些辟邪的习俗会不会过时?或者有什么新的意义呢? 陈连山: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具有多重涵义。首先,它是人类对自然时序变化的顺应。为了适应季节变化,人们采集草药,悬挂菖蒲、艾蒿、送瘟神,其实都是为了驱除“邪气”,克服瘟疫,保护生命。其次,它也是对古代圣贤的庄严纪念。一般传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苏州地区传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浙江传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 记者:今年是端午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的第一年,您认为今天的人们应当以怎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假日呢?除了包粽子,还可以怎么过? 陈连山:最近北京的很多市场里重新出现了五色线、香囊这些民俗商品,让人感到很欣慰。大家都有过传统节日的需求,只是过去不放假,没时间做这个工作,现在有了假期,这些传统立刻被恢复了起来,连北京最有名的“稻香村”食品店,今年居然开始卖“五毒饼”了,一组五个,把五毒的图案刻在上面,这是清代的一种习俗。北京的花市,也可以买得到艾草和菖蒲。 借传统节日展示对人、对生命的关怀 记者:今天的人们应当如何开掘、充实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 陈连山:对今天的人来说,端午节有许多新的功能和内涵,借用现代的理解,就是卫生防疫。此外,古代端午节也是展示对别人关爱的时刻,有很多互动的礼仪,比如女儿要回娘家,女婿要看望岳父岳母,带各种礼物,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重。长辈为晚辈准备“端午扇”,作为礼品赠送晚辈。直到现在河南还有两个县保留这种岳父母给孩子扇子的习俗,充满温情。 现代城市人受西方文化冲击太大。相对而言,农村受到的冲击比较小。“礼失而求诸野”,我们现代城市人应该好好向农村学习,学习那些被我们丢失的传统。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本报北京6月7日专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