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放袁昌顺]留住年俗(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1:11:07 民俗学博客 萧放 袁昌顺 参加讨论
春联。从桃符图像文字到吉语联对,是新年春联出现的重要预演。当然古代还有“宜春帖”,这是立春时写的吉利文辞,贴在门楣上。它也是年节春联的来源之一(特别是春联的横批类似春帖文字)。明朝之后,过年写贴纸质春联,成为迎接新年的普遍民俗习惯。 春联的最初起源虽在唐末五代,但以纸写联语并普及社会的时代,应该是在明清时期。清人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特别重视过年贴春联,在定都金陵之后,除夕前,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明太祖微服出行,见一人家没有贴春联,经询问,原来是一个阉猪的,他还没有请人写春联。明太祖一高兴,就挥笔写下了如下联句:“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下是非根”。这虽然属于民间传说,但也说明明朝春联比以前普及。以春联表示主人的心境,亦是古代联俗的传统。苏州人夏愈是明朝吏部小官,“清介而贫”。除夕,邀同乡学士钱溥和朋友沈粲在家中聚会,照例“当作一春联”,求沈粲写之,沈曰“座上无毡,且喜心安身内乐”,正构思下句,夏愈当即云:“吾已得之矣。”对曰:“门前有粟,谁怜眼饱肚中饥。”因为夏家正对粮仓而居。钱溥闻此言后在新正三日,送来六十石米,以周济夏愈。(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从上述除夜需要作春联的叙述中,可见当时撰写春联成为重要年俗。明人刘侗等所写的《帝京景物略》有:“东风剪剪拂人低,巧撰春联户户齐”(“元旦作”)。年节中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并且一般讲究寓意吉祥,词语对仗工整。 清代北京从进入腊月开始,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场店铺的屋檐下,摆开桌案,名曰“书春”、“书红”、“借纸学书”、“点染年华”等,一些读书人借给人书写春联,赚些润笔钱。在祭灶之后,人家就开始陆续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北京大小四合院旧时都有门联,这种门联用油漆写在门扇上,过年时再用油漆重新刷饰一遍,性质如同新贴春联。联语大都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吉征祥瑞,居安享太平”一类。 苏州人岁暮时节,更换春帖。清初钮玉樵《觚剩续编》说:“吴俗每逢改岁,必更易红笺,以吉语书门”。这一习俗传承到晚清更为兴旺,在除夕前数天,街市上有专门写卖春联的,并在门口挂起“春联处”的招牌。春联内容多写“千金百顺”、“宜春迪吉”、“一财二喜”以及家声世泽诸语;有的集录古代诗文佳句,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等。这样求吉祈祥的联语是“岁岁用之,比屋皆然”。(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十二)清代湖北德安,除夕“家家大门贴神荼、郁垒,曰门神,并以红笺书吉语,曰春联”(光绪《德安府志》)。 从桃符到春联,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其实也是社会精神演进的标志。桃符重在驱邪,春联意在求吉,形制的变化也反映了民众心态的变化。当代社会在乡村地区,年节春联如旧。但在城市新年贴春联的似乎越来越少,没有春联的城市缺乏新年的气氛与温暖的感觉。衷心期待城市居民门庭在新年时节贴上春联,“焕然一新”,诗意栖居,悦己愉人。 窗花、挂钱、门神像、年画 年节门庭的装饰还有窗花、挂钱与门神年画。 先说窗花。华北年节民谣,“二十八,贴花花”。窗花是剪纸工艺的产品,也是民间美术的样式。窗花何时出现,没有见到确切史料,作为民间美术也难断定确切起源时间。不过,我们大体可以认定为宋代,因为宋代是纸业发展的时代,也是世俗生活蓬勃兴起的时代,民众更加关注生活环境与岁时节日的情趣。因此,以特定节物护佑门庭的信仰也逐渐转变为节日门庭的装饰。传说窗花起源于家庭安全的需要,当年姜子牙封神,没有封他的夫人,夫人不高兴,姜子牙就封她为穷神。穷神当然不被欢迎,据说穷神怕镂空的饰物,所谓“见破即止”。民间为了防避穷神,就在门窗上贴窗花或福字。这传说反映了文化的真实,年节在门窗上贴窗花,起源于辟邪祈福的古老信仰。 汉魏以来有岁首新年在门户上画鸡习俗,据说是模拟凤鸟以祓妖灾。宋人继承这一传统,“元日,刻为画鸡于户上,盖其遗像也”(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这些大约是新年窗花的早期形态。明朝北京人在门窗上贴红纸葫芦,说“收瘟鬼”。清代年市上卖“窗户眼”。岁暮送灶神后,扫除祠堂舍宇,“糊裱窗槅,贴彩画玻璃眼,剪纸吉祥葫芦”(《帝京岁时纪胜》)。旧时的窗户多用纸糊,一年一换,大年来临,人们换上洁白窗纸,人们在窗纸上贴新剪的窗花。由于窗花做工细,贴时容易损坏,所以窗花一般由女性来贴。窗花色彩艳丽,构思精巧,是技艺、审美、情感结合的民俗艺术品,喜庆又漂亮的窗花点缀了春节的节日气氛。福字剪纸是窗花的主要题材,它自明清时代流传至今。清朝全盛时期的康熙、雍正与乾隆三位帝王带头在年节书写福字,作为赐赠臣僚的节物。据说康熙帝为了给祖母孝庄太后“请福续寿”自创的“福寿合一”福字,这福字成为书法精品,也是赏赐臣下的礼品。雍正皇帝在即位之初的腊月十八日,曾一次赏大臣年羹尧“福”字九个。乾隆皇帝是一位爱好书写的帝王,乾隆十七年(1752)以后,每到农历十二月初一,乾隆皇帝要亲自去阐福寺烧香,祈求“苍天赐福”,然后“书福”赐赠臣僚。在帝王朝廷年节书福、送福字的带动之下,民间形成了年节在门窗上贴福字的风气,民间剪纸中的福字更是千姿百态。有的将十二生肖嵌入窗花,有的以五只蝙蝠组成福字图案,祥瑞荟萃,新年福到。 再说挂钱,挂钱也称挂笺。挂钱是状如小幡的“长笺”。宋朝已经出现“剪年幡”习俗,元旦时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这样的剪纸作品,或家长戴在头上,或“贴于门楣”(《岁时杂记》)。这时的年幡是青色,大约是迎春之意。后世的长笺多用各色颜料浸染而成,其中红、绿、黄的颜色居多,十分鲜艳。人们之所以叫它“长笺”,是希望“长钱”,也就是希望家里常有余钱。刻有图案或文字的长笺,迎风飘舞,它与春联、门神画等交相映衬。 最后说门神像与年画。年画最早的题材是门神。古老的桃符上的神像,是最早的门神像。古人认为人居空间是与外在的神秘空间隔离的自我保护空间,门户是惟一与外界交通的孔道,为了防止外来的侵袭,人们要紧闭门户。在辞旧迎新之际,门户首当其冲,因此门户是年节中重要的被关注对象。因此,特别重视门户的守护。守护的门神最先是桃制偶人,汉代已经将其画在大门之上了,并且传说是神荼、郁垒两兄弟。二位门神也与桃木有关,兄弟二人原来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树上,专门负责捉拿祸害人间的恶鬼。由于神荼、郁垒有如此的神异作用,后来人们就将他们的形象画按门户上。门神画是绘有门神形象的图画,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门神在后代不断增加,主要有钟馗、秦叔宝、尉迟敬德。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感受文物里的“鸡”文化
- 下一篇:[张勃]《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