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立璠]端午佳节话民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1:11:15 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 陶立璠 参加讨论
反映端午风俗的古画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承中的重要节日,历史十分悠久。在中国境内除汉族外,许多少数民族都传承这一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 来众说纷纭。按照时序,端午节被认为是夏天的节日。关于这一节日的形成,在文献和民间有许多说法。不同的说法表达这一文化创造和传承者的共同心理。端午节产生之后正是由于传承者的不断参与,使其不断变异发展,才变得血肉丰满,成为一种“箭垛式”的文化景观。其中有些传说与节日本身的形成有关,有些传说则只是关于端午某一民俗事象的解释和说明。正是这些传说给端午节披上浓厚的人文色彩,为我们解读端午节的含义,提供了民众心理和信仰的依据。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解释不尽一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端午节源于古代的“龙子节”。闻一多《端午考》认为中国的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至今在中国南方各地流行的端午节期间划龙舟的习俗,可能是这种原始古老的崇龙观念的遗留;《大戴礼记·夏小正》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是说中国古代就有了五月用兰草煮汤———“兰草汤”进行沐浴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至今在中国的有些地区还有五月用兰汤或艾汤沐浴的习俗,可见这一习俗的久远;端午的起源时间,有的学者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从文献记载和时空观念上,这一主张是有根据的。但是,具体的解释却和众多的历史人物发生联系,如纪念越王勾践、伍子胥、介子推、曹峨、屈原等。宋·高承《事物纪源·竞渡》引楚传云:龙舟竞渡“起于越王勾践。”从地域上讲,端午习俗主要起源于南方。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认为“竞渡起于送灾”,“竞渡本是一种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事业”,与屈原无关。实际上端午节源于古老的巫术,是有许多证据的。对照文献记载和现在传承的习俗,都说明无论古代的习俗和现在的传承,端午习俗均与巫术活动有关。它的许多民俗事象表明古老的巫术活动是端午习俗的本质。 “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五月节”、“天中节”、“天长节”、“地腊节”、“五毒日”、“娃娃节”、“女儿节”等。不同的称谓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这也说明端午节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太平御览》引晋·周处《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因“五”与“午”同音,又五月为单月,按照中国的阴阳五行观念,午在地支中为第七位。地支纪月,单月为“阳”;又端午正值仲夏季节,此时阳气始盛,故五月五日称为“端午”或“端阳”。按照阴阳五行学说,“五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加之五月又是蚊虫滋生、疾病、邪气流行之时,所以“端午”又称“五毒日”,民间素有“善正月,恶五月”之说。大约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五月就被认为是“凶月”、“恶月”,有许多的忌讳。 端午节究竟起源于何时,已经很难考证,不过对于节日本身来说,民间经久不息的传承是最好的证明,源流的考证显得并不重要。我们只要把端午节理解为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节日就足够了。因为五月正当夏季来临,蚊虫滋生,疾病开始流行。在古代缺乏医疗设施的情况下,很忌讳这个时令,称此月为“恶月”,为了预防疾病,人们通常采用巫术手段加以禳解。巫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想借用巫术的力量战胜疾病和瘟疫;另一方面采用巫医的手段对疾病加以预防和治疗。端午习俗中的许多节物、许多的事象是和这两个内容联系在一起。如: 端午粽子。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粽子,又称“角黍”。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周处《风土记》和《本草纲目·谷部四》:“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今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粽子作为节令食品,风行全国。粽子花样繁多,多用于祭祖、敬神和馈赠亲友。现在粽子已经成为常年食品,在任何季节都能吃到。不过每当端午节来临时,粽子仍然是最畅销的食品。许多家庭还在自己制作粽子,欢度节日。 悬挂菖蒲、艾草。以往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菖蒲、艾草借以避邪。菖蒲、艾草是一种中药材,它可以用来防病和治病。菖蒲的根茎有镇痛、健胃、驱风寒和利尿等功用。菖蒲的叶子又直又长,像一把双刃宝剑,悬挂在门口自然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用菖蒲泡酒喝,还有行气止血,延年益寿的功用,因此菖蒲被用做端午节的节物受到重视,含义也在于此。 艾草,是菊科多年生植物。《本草纲目》说:“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灸疾病。”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采之入药,可以防病治病。在端午日人们还将艾蒿做成人形、虎形立于房门两侧,也有用红纸剪成虎形,称为“艾虎”,贴在门上或床头,用于避邪。 喝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人们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这样据说蚊虫、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端午节也可以说是中国的“医药节”。 五彩缕、香荷包、五毒兜肚也是端午节的节物,全国流行。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一种民间的竞技活动,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南方水乡地区。“龙舟”的起源很早,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这种习俗。发源地在吴越地区(今江苏、浙江一带)。它变为端午节的习俗,并和纪念屈原的事迹发生了关系。龙舟竞渡实际上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巫术仪式。在浙江武义地区端午节不划龙舟,而举行一种叫做“推龙船,送瘟疫”的仪式。在五月端午节这一天,用一条扎制的龙船送鬼。民间有“端午船不推,瘟病要发生”的说法。 端午节的行事还有很多,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端午节也成为民族节日的重要内容,如苗族的龙船节,畲族五月初四过端午节,达斡尔族端午节的药泉会,羌族的端午节和大禹会,藏族的端午节赛马会等等。 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个不言的事实是中国端午节习俗正在衰微。端午节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至今虽然还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节日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前面讲到端午源于巫术仪式,而这种巫术的观念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巫术的行为被划龙舟的竞技习俗所取代,被历史人物和文人的事迹所感染。在许多地区端午节俗变成一种纪念和竞技活动,挂菖蒲、艾草、吃粽子、戴香包等等习俗也只剩下一个外壳。目前除个别地区和民族外,大部分地区人们的节日意识在逐渐淡化,端午节俗的一些传统的项目已经消失。虽然吃粽子的习俗还在保留着,但悬挂菖蒲、艾草、饮雄黄酒、带五色缕等习俗几乎绝迹;甚至粽子也已不再是节令食品,在大城市随时都可以买到。 端午节自古以来一直是民间节日,平民化、生活化是它的显著特征。这一习俗虽然流传了几千年,但从来没有上升到仪式化、礼仪化、典礼化的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制度的保证。端午节的文化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巫术避疫驱邪——生活愿望(情趣)体现———文化娱乐(竞技)开展,是端午节俗演变的轨迹。 中国端午节习俗的传承涉及到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一个端午习俗文化圈。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端午习俗的相同与相似,是历史上民俗文化的交流和影响造成的,对各国、各民族民众的生活所发生的重大的影响。比如韩国江陵的端午祭,不仅是韩国国家文化遗产,而且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韩国将来自中国的端午习俗本土化,变为韩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受到重视和保护。中国的端午节现在也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今年它已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从今年开始,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法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也就是说,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不再冷落,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将其作为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 链接: 韩国江陵的端午祭 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是什么东西吸引如此众多的参与者、参观者,这要归结为韩国江陵市政府对民间无形文化财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的保护。正是这一举措,使得一个民间节日成为江陵文化的标志,韩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一种无形文化遗产,供人类享受;成为外界认识韩国文化和江陵民情的一个窗口。 江陵端午祭的确是东亚“汉字文化圈”有趣的文化现象。以节日习俗而言,端午节虽然发源地在中国,但是在长期的流传和国际交流中,它被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所吸纳,所接受,并置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韩国民族独特的节日习俗。如果追述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原型,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在韩国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对“端午”的解释,这种解释和中国人的观念是一样的。如韩国也称五月初五日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韩国特有的词是称“端午”为“上日”,意为神的日子。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俗,在韩国的端午习俗中并不存在。但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其中的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这也是韩国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财的主要原因。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江陵端午祭是现在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原来在韩国许多地区都有端午习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着。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繁琐的祭祀仪式。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江陵端午祭的程序是从酿制神酒开始的。农历四月五日,人们用江陵旧官府“七事堂”发放的大米和粬子酿制神酒,准备端午祭时敬神和饮用;四月十五日举行“大关岭山神祭”和“国师城隍祭”,祭祀结束后,锯一段神木,人们将青红礼缎挂在上面,然后在神木的引导下,组成迎神行列,农历五月初三傍晚时分,回到江陵国师女城隍祠(郑家女)接受“奉安祭”,也就是端午祭的“前夜祭”。祭祀结束后,将大关岭山神和国师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场。从初四到初七,每天的早晨举行“朝奠祭”。江陵端午祭的祭祀仪式分“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种。儒教式祭仪以奉读汉文祝祷词的形式进行,祝祭的内容涉及除祸招福、健康安宁、治愈疾病、农渔丰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后,开始伴随歌舞戏剧表演进行的“巫俗祭仪”,直至深夜。江陵端午祭的活动丰富多彩。除指定的祭礼(谨酿神酒——送神仪式)、巫祭、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儿童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这些都是地区或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外,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拔河、摔跤、荡秋千、射箭、投壶等;庆祝活动,如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夜间活动,如国乐表演、伽椰琴并唱等;艺术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此外还有被称为“乱场”的商品交易。现在在江陵端午祭时还邀请国外民间艺术团体到场表演,增进各国的艺术交流和友谊。 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一项大型的庆祝活动,它以端午节为契机,紧密结合了韩国民众信仰和农时活动。不同于中国端午节的是,它以韩民族自己的方式,结合韩国民众的需要和审美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它的祭仪,无论是“儒教祭仪”还是“巫祭”,都保持了原生状态。这种原生形态正是端午祭历史价值、文化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之所在,是被列为韩国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的根本所在。但是民俗文化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前进,有许多新的内容自然会补充进来,这一点在江陵端午祭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江陵端午祭的组织者十分明确“人为明天而活着,热切的渴望与理想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作为民俗活动,每年的端午祭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增加新的活动项目。正如江陵市长所说的“如同人有家乡,文化来源于民俗;正如家乡有情,民俗这一多样性的根源,必须受到尊重”,他们相信“最地区性的才是最全球性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活的需要。
官奴假面剧 本文原刊于《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