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猛]民国报纸:打倒春节!喊“恭喜发财”就是“反动派”!(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2:11:17 三湘都市报 2013年02月03日 任大猛 参加讨论
叁 在一片打倒声中,中国传统春节旧俗,继续敲锣打鼓延续下去 为表明实施阳历决心,湖南《国民日报》春节期间不休刊 很显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长沙历来是一座双重性格的城市,一方面极度激进,一方面又极度保守。在废除和保留春节习俗,尤其是打倒“正月初一”的那些年里,斗争更加激烈。 比如,长沙城内一些“知识精英”充当了“推行国历运动,改良风俗”的急先锋。1929年1月1日起,湖南《国民日报》报社同仁决定,该报要在全国率先删除报眉上的阴历,只标注阳历。当年,全国约千余份日报,从1929年元旦开始就删掉阴历的仅有两家,除湖南《国民日报》外,还有上海《民国日报》。其时,南京政府还未确定彻底废除旧历。 等到南京政府下令,废除旧历,推行国历(阳历),为表明实施阳历的决心,湖南《国民日报》决定在1929年新春佳节期间决不休刊。当时国内绝大部分报纸过节休刊,国内国际消息来源枯竭,但湖南《国民日报》仍在传统年节期间,继续每天发行报纸。 但长沙普通平民却是“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过旧历春节年的锣鼓,不能在街上敲,就关上门在店面里面敲。1929年,长沙的春节,可以从当年的长沙竹枝词中看到一切传统习俗仍在沿续,如出天行诗中写道: 三个头儿一炷香,出行都是定湘王。 城隍庙若明年废,又向何方祷吉祥。 虽说当年长沙报纸中说定湘王城隍庙会要废除,但从1930年直到1938年初的春节,我们仍在民国报纸中看到长沙人每年正月初一到定湘王庙去烧香,当然定湘王庙最后毁于1938年11月的文夕大火中。其遗址在今蔡锷南路县正街周记粉店斜对面的刘老倌土菜馆。 政府稍一放松,长沙街道即鞭炮连天,红男绿女络绎于途 在推行国历运动风头最健的1929年、1930年、1931年间,长沙农历年节,仍然相当热闹。有积极推行阳历的长沙报人自己也承认,推行新历固然费了力,“然而结果只落得等于零。细究其中的症结所在,简单说就是宣传功夫做得太少,一般民众不懂得改用国历的好处。”其实这与宣传工作做得到不到位完全无关。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几年之间,想一下子改变几千年来的习俗,哪有这么容易。 1930年初,是民国政府推行阳历最严厉的一年,当年《国民日报》和长沙《大公报》均记载,“但一般市民却是热热闹闹过新年。长沙乡间比城市热闹”,“没一家不是筹备香纸蜡烛,高贴那鲜红的大春联”。 因为长沙城在1930年的大年初一,政府管控较严, 长沙人虽不想公然违抗政府命令,没有在商铺门前贴春联,在门楣贴福字,但城内市民仍然在热热闹闹过年。其中玉泉山、定湘王庙、娘娘庙、天符庙在大年初一早上极其热闹。只是往年商家及住户为庆祝废历新年,每自正月初一起,至元宵夜止,多打过年锣鼓,庆祝废历新年。不论能打成何种曲牌,及不成调之“乱顿姜”(原注:长沙土语,谓乱打锣鼓,毫无名堂也),更不顾及是否妨碍别人安宁,总以打热闹为得意。 1930年1月31日,因为管控,全市暂未出现此种锣鼓嘈杂声。但主要闹市区南正街、司门口、八角亭等处,仅三户商家照常营业,它们是府正街怡隆祥南货号及同街的公和永钱店,与老照壁天然阁三家。政府对于过农历年,稍一放松,长沙街道即鞭炮连天,红男绿女络绎于途。 1930年2月3日长沙《大公报》社会新闻栏上记述,坡子街正月初一发生的一幕,尤其发人深省:“记者昨日行经坡子街口,忽见一户商家门首,人山人海,道为之塞,比即上前探其究竟。原来是该店张老板欠王某光洋10元,因约于废历年底偿还。王某在废历三十晚于该店索债,坐至三更,不得结果而返。然而需用甚急,故元月初一以实行国历(即阳历)起见,故不拘一切。不意张老板以大年初一索债,有关该店一年生意,因此怒发冲冠,比即偿王某耳光两个。后经岗警上前查问,乃责王某大年初一索债,不懂人事,打得应该。王某只得大呼倒霉云。” 肆 从彻底否定、废除春节,到改良春节旧俗 1933年,即整整80年前,长沙推行国历运动已渐渐趋于放松状态。1934年2月13日,政府对于民间过阴历年,开始明确表示不加干涉。当年报纸记载,长沙人“趁此废历新春,仍沿旧习,大肆铺张”,“花鼓龙灯五光十色,财神赌鬼此出彼进。”但为了移风易俗,当时警局仍规定“严禁牌赌”,“蚌壳淫戏从严查禁,龙灯狮舞至旧历元宵晚截止”。 1935年2月4日,废历大年初一,湖南省主席何键发表纪念周讲话,向公众演讲说,表明“阴历就是夏历,在实际上讲,确系中国真正、固有的国历。”并称,“阴历陋习,应加革除,湘省年来在政府方面固然是遵从中央命令极力提倡阳历,而民间因习惯上使用阴历,因人民终日勤劳,可以乘此废历年节稍资休息,不过在历来阴历年节休息期间,有些人不知从事正当娱乐,而喜作各种不良的嬉戏,实属一种最不好的现象,本年阴历年关期中,凡属赌钱打牌以及一切不良陋习,一律严禁。以维地方治安。” 旧历新年,在1936年已经取得国人的共识,中国人开始大大方方过自己的春节。国民党要人、“海归派”陈立夫,当年就提出应以中国固有的一切风俗详加研究,而于含有善良的风俗仍予保留,比如中国过阴历年就是应保留的一项。 长沙报纸上在1936年2月谈过年时提到,在长沙,现在每年要过年两次:过了阳历年后,接着又是阴历年,佳节重重,总算是颇不寂寞了。阳历,人们可以称之为在朝历,阴历,可以称之为在野历。阳历势力范围统一了各机关的案头日历(原注:至于挂历,早已是阴阳合历了)。然而阴历在民国,尽管人们没有大字通书,却牢牢地记着,今天是正月初六了。这阴阳两家各自划定势力范围,分疆而治,这才是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谁说阴历是废历呢,事实上明明如此,却有人偏要生吞活剥,硬加上一个废历的名词。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争成为社会生活的一切主题。但现在人们却发现,曾经号称要废除的传统的春节,却能起到增强家庭、社会和国家凝聚力的作用,人们认为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此后,阴历春节比阳历春节,无论在名义上还是事实上,都过得更加热闹。 ■文/任大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