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清明节认识存在三大误区专家建议传统节日过法


         人民网·天津视窗3月5日电:春节过后不久,人们将迎来新增法定假日中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到底是个什么节日?它拥有怎样的文化内涵?人们在这一天除了扫墓,还可以做些什么?北京著名民俗专家赵书、王作楫、高巍、崔普权、何大齐等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人们对清明节认识存在三大误区,并为如何过好第一个清明节假期提出建议。 
    误区1
    清明完全是个悲伤的节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说,清明是我国节日体系中,唯一把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日子。如果追本溯源,就会发现,清明其实既是悲伤的日子,又是欢乐的日子,还是社交的日子。
    “清明是24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令,这时万物复苏,已是耕种时节。到了宋代,清明把比它早几天的寒食节里的祭奠内容收纳进来。人们开始在清明祭奠先祖,从先人事迹中汲取精神动力。同时,清明还把农历三月上巳节中的‘春嬉’等习俗收纳进来,发展了节气特点鲜明的郊游踏青、户外体育娱乐等活动,成为一个综合节日。”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介绍。
    误区2
    扫墓非得清明当天
    祭奠先人是清明节的主题之一,扫墓则是人们缅怀先人的重要形式。不过,清明节扫墓本来就不该在清明当天进行。
    民俗专家王作楫说:“扫墓的时间,最好是在节前10天或节后10天农历的单日子进行。中国文化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单日扫墓寄托了对亲人的吉祥祝愿。而清明当天,则是僧人扫墓的时间,僧人在这一天表达自己不能为祖先传宗接代的歉意。”
    误区3
    清明扫墓必烧纸
    很多人在清明节扫墓时习惯烧纸,其实这和非要在清明当天扫墓一样,是一个认识误区。很多专家都认为这种做法既不安全也不文明,而且,也并非传统的祭奠形式。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大家采用的最原始的祭扫办法是‘挂压洒’。就如话剧《茶馆》最后一幕那样,把纸钱向空中扬去,或者在先人墓前用砖头压住一张纸钱,表示这家后继有人。”王作楫说,不过,现在较好的办法是买一束鲜花,祭拜过后将花瓣撒在墓前。
    建议1
    开放纪念馆、名人故居
    清明节期间,除了各家各户开展祭奠活动外,专家们建议还可以开展大范围的公众纪念活动。“我们何不在清明节假期免费开放一些名人故居,或者在一些革命纪念馆开展大型纪念活动。”赵书还建议,档案馆可以在节日当天放弃休息,向公众开放,方便人们查阅家族档案或历史档案。图书馆、档案馆也可以举办展览,让市民了解我们的先辈都有哪些光荣业绩。
    建议2
    踢蹴球、放风筝、抖空竹 
    “传统的清明节体育活动有踢蹴球、抖空竹、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踢毽子、跳房子等。”王作楫说,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的第一年也是奥运年,在清明节时进行的户外体育、娱乐活动恰好也契合了奥运年全民健身的倡议。届时,可开展放风筝、抖空竹比赛等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 
    建议3
    郊游踏青、曲水流觞
    亲近大自然也是清明节的主题。民俗专家何大齐说,过去清明节时有个习俗就是折柳枝,编成花环戴在头上。“但这种做法破坏环境,我们何不变坏事为好事呢?大家可以郊游踏青,还可以进行植树活动。”还有专家建议,清明节期间,可以举办市民广泛参与的长走活动。
    因为清明节还收纳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因此,赵书还建议人们在清明节时仿效古代文人上巳节时曲水流觞、作《兰亭序》的雅兴,开展社交活动,或者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歌颂对生活的热爱。
    建议4
    民俗知识讲座进社区
    专家们提出如此丰富的建议,市民们如何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参与进来呢?高巍建议可以从现在就举办送进社区、学校里的民俗知识讲座,媒体也该提前做宣传,充分普及清明节知识。     (来源: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