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龙]春节源于鬼节考(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2:11:23 《浙江学刊》1997年03期 徐华龙 参加讨论
二、民俗活动中的鬼文化色彩 春节是民俗活动十分繁多的时节。在这些繁多的民俗活动中,我们还能找到与鬼文化相关的内容,或者说从这些民俗活动及其所表现出的民俗事象的原生形态里更可以发现其带有浓厚的鬼文化色彩。 (一)饮食方面 春节期间饮食品种甚多,其中有些饮食直接与人们头脑中的鬼信仰相联系。如: (1)屠苏酒 喝屠苏酒是中国人年俗饮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晋代就有记载,《荆楚岁时记》里有此文字:“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更将制作屠苏酒的药方、饮用仪式及其作用说得十分清楚:“(屠苏酒)其方用药八品,合而为剂,故亦名八神散。大黄、蜀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分,乌头半分,咬咀以绛囊贮之。除日薄暮悬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酒中,顷时捧杯咒之曰:一人饮之,一家无疾;一家饮之,一里无疾。先少后长,东向进饮。取其滓悬于中门,以辟瘟气,三日外弃于井中。此轩辕黄帝神方。”很明显,在此段文字中,巫术成分甚重,表现了人们对屠苏酒的崇信的行为和心理。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就相信春节期间饮用屠苏酒可以辟鬼祛病,确保平安,就连许多名医对此亦深信不疑。《岁时广记》引孙真人屠苏论云:“屠者言其屠绝垉,苏者言其苏省人魂。”此说孙真人即唐代名医孙思邈。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同样有此相近的观点:“苏,螝鬼名。此药屠割鬼爽,故名。”直到清代,有人才对此提出了异议。萧智汉《新增月日纪古》卷一“正月初一”条记载:“古人正旦饮酒,以少者得岁故先饮;老者失时故后饮。是日酒皆然,亦无屠苏先饮之说。或六屠绝鬼气,苏醒人魂。妄说也”。虽然如此,但是民间相信屠苏酒能驱邪辟鬼的观念仍是十分坚固,至今有些农村依然有春节饮屠苏酒的风俗。 (2)椒柏酒 椒柏酒,又可分称椒酒、柏酒,原是两种酒名,亦简称椒柏酒。《本草纲目》卷三十三说:“按《岁时记》,岁旦饮椒柏酒以辟疫疠。椒乃玉衡星,服之令人体健耐老;柏乃百术之精,为仙药,能伏邪鬼故也。”由此可见,饮椒酒亦与鬼种相关无疑了。 (3)鸡蛋 鸡蛋又称鸡子,正月初一生吃鸡蛋可以去邪辟瘟。“周处《风土记》曰: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胶牙者,盖以使其牢固不动,今北人亦如之。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案:《练化篇》云:正月旦吞鸡子、赤豆七枚,辟瘟气。又,《肘后方》云:旦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三七枚,消疾疫。《张仲景方》云:岁有恶气,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鸡子、白麻子,酒吞之。然麻豆之设,当起于此,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17)] 鸡子能辟瘟,当与人们相信鸡能驱鬼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因为历来鸡作为供奉鬼神的祭品,人们迷信认为:鸡是人与鬼之间的使者,可以用它来传递两者的信息。同时,鸡(更确切地说是公鸡)会司晨,而鬼一见公鸡鸣,就知道天快亮了,于是赶紧逃走,这就是鬼害怕鸡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在春节时人们往往会画鸡来辟鬼,长期以来已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为大家所遵守。《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第二十二卷元旦部的“元旦画鸡”条记载:“东方朔《古书》:以正月一日为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是日晴朗,主是物胜意。王嘉《拾遗记》曰:尧在位七十年来,国人莫不洒扫门户,以望其来,或刻金宝为其状,置户牖间,则鬼类自服。今人于元旦刻鸡形于户上,盖其遗像也。今人于正旦画鸡于门,贴人于帐,正谓此也。”这里将画鸡的来历叙述了一番。元旦画鸡辟鬼,经历了三个过程:一、人信相信正月一日是鸡日,这天晴朗,会带来好运。二、过去是刻金宝,后改为刻鸡形来辟邪驱鬼。三、到晋代,又改为画鸡的办法来驱疫逐鬼。故《荆楚岁时记》才有“帖(贴)画鸡户一”来逐鬼的记载。 (4)吃饺子 在河南开封,旧时认为正月初三、初五都是鬼节,要吃两顿饺子,称“摄鬼眼”。[(18)] (5)年糕 江浙一带有春节吃年糕的习惯,溯其原由,年糕最初亦是祭祀神鬼的礼物。清顾铁卿《清嘉录》卷十二:“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有黄白之别,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糕,为元宝或者曰糕元宝,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友之需。” (6)馒头 馒头的起源,据民间传说,是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要以南蛮俘虏的头祭神,其不忍杀生,以面和成蛮人头形代祭,故称蛮头,后以“馒”代“蛮”,即称馒头。[(19)] 在江浙地区,馒头“为过年祀神之品,以面粉搏为龙形,蜿蜒于上,复加瓶胜方戟明珠宝锭之状,皆取美名,以谶吉利,俗呼盘龙馒头。”[(2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