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杨华:中国传统的春节礼俗(2)


    还有祭灶神。灶神本来是“五祀”中的一部分,到隋唐以后,灶神就从腊祭中分离出来,演变成小年的一个专祭。腊月二十三这天要在灶神旁边贴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神讲坏话,用糖饴等有黏性的甜食把灶神的嘴粘住,这个叫做“煝灶”,讨好灶神。北方有谚语“糖瓜祭灶二十三,离过年整八天”.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种差异据说是由古代“官三民四”的礼俗造成的。
    祭灶之后,距除夕还有几天,这期间主要是打扫居室,除旧布新。扫尘,尘土的“尘”和陈旧的“陈”是谐音,把旧的一年的尘都扫除掉,然后除旧布新。
    接下来要洗澡,一是因为连续打扫,身上脏;二是洗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新年的新福新运;三是净身斋戒。
    再接下来是贴春联、贴门神年画。汉代出现了桃符,也就是在桃树做的木板上画符以辟邪、祈福,每年总把“旧桃换新符”.随着吉祥话越写越多,桃木板不够写了,有人就把桃木板上的句子改写到红纸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春联,这是春联起源的一种说法。
    据说最早的春联,是后蜀国王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一副春联。到朱元璋时,正式有了“春联”的命名,他命令家家户户要贴春联。
    还要在门的左右贴两个神的形象,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人就是所谓的门神。据说他们住在度朔山的桃树上,负责驱邪捉鬼,所以汉代人就把他们的形象画在门户上,保佑家人一年平安。后来秦琼(叔宝)、尉迟恭(敬德)、岳飞、关公等也加入到门神的行列。最著名的门神是钟馗,据说这个人长得奇丑,但是善于捉鬼,用他来把守大门,可保佑家宅吉祥。
    腊月三十要赶回家中,与亲人一起“团年”.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言吉利语,共享年夜饭,也叫分岁筵或年更饭。年夜饭除了做的丰盛,还有一些吉祥的名称,比如说什锦菜、合家欢等。必定要吃鱼,取意年年有鱼(余);要吃圆子,要团圆。北方的年夜饭以饺子为主,饺子是取谐音,“更岁交子”;南方人吃年糕,寓意“年年高”.
    两晋南北朝时就有守岁的年俗,在西晋的《风土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在除夕夜通宵达旦地欢庆和饮食。后来守岁就演变为修岁,认为这一年除夕夜熬的时间越长,父母亲就越长寿。守岁时必须围坐在火塘,这个火称之为岁火,烧得越旺越好,灯火通明。所以现在的除夕夜讲究燃灯照岁,各个房间都点亮灯。
    接着是压岁,又叫做押岁、压祟。压和厌有音转关系,寓意厌(压)胜,即通过诅咒、祈祷等法术来压制某种不吉祥的人、物或魔怪。古代会制作一种专门的钱币,叫作压胜钱,属于“花钱”的一种,可以镇宅、镇墓、压箱、撒在床上,来辟除旧年的邪气,祈求来年吉祥。
    压胜的花钱是不能流通的,把实用的流通货币当作压岁钱,开始于明清时期。当时人将铜钱用彩线串起来,或用红纸包起来,放在家中或带在身边,用以辟邪,祝福新年,其实用功能并不重要。而现在,压岁钱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强烈,有时甚至成为一种经济负担,这已丧失了旧时的意味。
     从元日到上元节的礼俗
    中国是祖先崇拜非常发达的社会,古人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要先拜天地、再拜祖先,正月初一到初五,每饭必祭祖。有些地方除夕下午就把家谱摆上,把祖先的像挂上,把祖先的牌位拿出来,如果不在家中祭祀祖先的话,还要到墓地里去给祖宗上坟、拜年。
    接下来是拜年,在古代有“朝贺”之礼,就是正月初一早晨给皇帝拜年。诸侯、大夫等大臣们要有礼物给皇帝,山呼“万岁”,进献贡品,皇帝也会摆酒席请大家吃饭。朝见以后,宫中要置酒,大饮,东汉时期皇帝和皇后还要设大宴会,要有歌舞、杂技等表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