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诚]说圆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3:11:44 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 刘锡诚 参加讨论
老伴儿问,阳历几号是中秋节,要孩子们来吃顿团圆饭。这个提醒很重要,那天正好还有台湾来的两位学者朋友也在,大家可以团圆团圆了。在这样的节日里,该买些月饼来分着吃,也好馈赠几个要好的朋友。 在北京吃月饼可是有讲究的。李家瑞编著《北平风俗类征》引《燕京岁时记》的记载,京都的月饼以前门外致美斋的为第一。致美斋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就颇负盛名的一家饭馆,它制作的面点誉满京都,地点就在前门外的粮食店街。物换星移,这多年了,致美斋还存在吗?我骑上自行车直奔前门外大栅栏,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摩肩擦背地穿行,走完了整整一条街,哪儿有致美斋的踪影啊?怕我的记忆不好,又到煤市街上去找,仍然是失望而归。于是,回到家来打电话给电话局114台,很快查到了致美斋的电话。电话里得到的消息,更使我沮丧。对方告诉我说,致美斋是北京八大斋之一,它的面点做得好,有特色,在京城是有名的。刚改革开放的那阵子曾经恢复营业,由于门前没有停车场,加上近年来经营不善,已经关张了。致美斋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自然无法再享受到它制作的应时面点,特别是“京都第一”的月饼了。许多文化界名流唉叹京味文化的衰落,看来并不是杞人忧天,更不是庸人自扰。现如今,南味的月饼在北京的市场上大出风头,大三元、稻香村生产的高中档的月饼,已经把在150年前就在京都独领风骚的老北京风味月饼打得一败涂地,取而代之。这种文化的变迁,岂不是很耐人寻味的吗?中国俗话说:不进则退。导致文化变迁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思进取,闭眼不看外面的世界,躺在盛名之上,终究是要被淘汰的。不是吗? 月饼是我们的国粹,除了供食用外,还有着深层的文化意蕴。月饼的形状是圆的,是仿照着满月的样子制作出来,为了祭月之用,又寓意全家团圆的。清人顾铁卿《清嘉录》引冯慕冈《月令广义》云:“燕都士庶,中秋馈遗月饼西瓜之属,名看月会。”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说:“杭俗中秋食月饼,夜设祭月,取‘人月双圆'意。”都说到八月十五中秋节祭祀月亮神的习俗。中国古代存在过月亮崇拜。古代神话说,月亮又叫广寒宫。英雄羿向西王母讨要不死之药,不料被嫦娥偷去吃了,得奔入月中,成为月精蟾蜍,就住在这广寒宫里。每到中秋节之夜,满月高悬时,人们就在院子里摆上供桌,用月饼来祭祀它。和月精蟾蜍一起在广寒宫里为西王母捣药的还有玉兔。因而玉兔也就在人们的观念中成为月亮的象征。所以北京人在过中秋节时,除了用月饼祭祀月亮外,还供一种用泥土作成的兔头人身的“兔儿爷”。“兔儿爷”也是月亮的象征或化身。外省有的地方则用纸剪成兔子的形状,供以尚未成熟的毛豆。 中国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与“天是圆的”这种观念不无关系。圆形对中国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很大的。满月也是圆形的。既然满月是圆形的,仿照月亮制作的月饼因而也应该是圆形的。根据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象征原则,月饼之圆又是家庭团圆的象征。扩而大之,圆形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定则,不仅戏曲、小说里再三再四地重复着大团结局,社会生活中也总是冲不出圆形的怪圈,甚至连一些实践证明了是错误的东西也在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明明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蓦然回首时,却发现,原来又回到了原处。我们自己被自已制造的观念束缚着。悲夫哉! 1994年9月6日 (原载《光明日报•文荟》1994年9月24日,原题为《从月亮是圆的想到的》; 后收入拙著《走出四合院》,改题为《说圆》,群众出版社1996年1月,北京)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程波涛]《岁朝图》的民俗文化意蕴探微
- 下一篇:[洗桐]古诗古画中的“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