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邦]天津年文化:那些出彩儿的老玩意儿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2:11:05 天津网-天津日报 2012-01- 李治邦 摄影/图 参加讨论
天津人对过节的理解是深层次的,是一种快乐和和谐的释放。天津人大多好热闹,喜欢新鲜玩意儿。不保守也不排斥,不附庸风雅也不鞭笞别人。所以在过年的时候都愿意出来参与,只要有一个能转开身的地界儿,就有跳舞的耍剑的打拳的踢毽的。 一到年节,天津的老玩意儿就都出来了。最典型的是在古文化街上,春联多了,年画多了,当然人也就多了。有不少人什么也不买,就爱在人堆里扎着走,其实也是体验过节的一种年文化气氛。过年期间,要在古文化街举行皇会。天津皇会原称娘娘会或天后圣会,民间口传源于元明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清康熙四年开始,后来更名为皇会。天津皇会是一种典型的民俗活动,也是天津年文化中的重头戏。一般都是在天后娘娘诞辰吉日,也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行。可是现在每逢大年十五左右,在古文化街以及津南区的葛沽,皇会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天津过节最热闹的还是戏园子,比如说京剧,虽然说京剧姓京,但天津是京剧的大码头。在天津解放初期,中国大戏院每到过年都是喜气洋洋,所有京剧名家都爱到场跟老戏迷们拜年,天天爆满。这些京剧名家也常常在这时候拿出压箱底儿的绝活,争取在天津一炮打响,继而走红全国。 过节气氛浓的还有天津的茶馆。在茶馆里,舞台的最亮点当数天津的曲艺和相声。历史上,津城艺人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每年的农历腊月下旬,再忙再累也要演几场封箱戏。封箱戏有两重意义,一是年终停演休息,把盛放服装、道具、乐器等物件儿的箱子封起来不动,也不再上台演出,专心致志地过大年,等到初五以后再登台。二是忙碌一年的名角儿们,重亲情,讲义气,相互主动搭台补戏,然后将全部收入捐给没名没钱的同行,接济他们因停演造成的生活困难。而这时候演的都是反串,比如至今还被曲艺界难以忘怀的是相声名家郭荣启等人反串演出的京剧《法门寺》。郭荣启扮演郿坞县赵廉,又说又唱;梅花鼓王金万昌演刘瑾;相声名家马三立饰演贾桂;京韵名角儿小映霞扮演付朋;单弦名流石慧儒扮演太后;刘媒婆、刘彪分别由京韵名流于兰凤和相声名家朱相臣扮演;宋巧姣由唐山大鼓名角儿魏喜奎扮演;京韵名流孙书筠演孙玉娇。近日天津哈哈笑艺术团就反串了一部由相声名家宋勇创作的封箱戏相声喜剧,也都是由相声演员反串表演。天津曲艺团的鼓曲演员也在这时候上演反串剧目,比如张楷的天津时调,王哲的京韵大鼓等。天津老玩意儿的传承在不知不觉中总是能繁衍下来,说明天津这块文化沃土的馥郁。天津的河北梆子,天津的评剧,都是天津过节中不可缺少的老玩意儿,都是天津传统文化的经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清晰的传承脉络。过节了,老百姓喝着茶,看着大戏,品着大鼓,听着相声,那就是一种独特年文化的享受。 天津过大年的老玩意儿还有很多,其中最出风头的还数杨柳青年画,年年画,年年火。杨柳青年画代表着吉祥如意,忙碌一年了,把年画贴在墙上,美哉在心头。杨柳青年画促进了天津年文化的繁荣和持久,天津的年文化也给了杨柳青年画一个展示的机会,两者相辅相成。杨柳青年画之所以成为天津老百姓过年的一种需求,很大的原因是老百姓喜欢年画的极度夸张,孩子就是那么胖,抱的那条鱼也是丰硕肥大,那是对新一年的企盼。杨柳青年画多以人物或故事为主,而且不断地与时俱进,每一次过大年都有新意。所选择的人物都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最容易传诵的、最容易当成向往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说了多少遍还要再说下去的。而且故事多以谐音借字居多,寓意吉祥,教化善良,意味深远。在宁河县,东丰台的年画也很热闹,虽然看着跟杨柳青年画差异不大,但别有一种韵味,着色很重,对比强烈。老百姓过年最爱买的是钟馗,买完回家一贴,据说大鬼小鬼就甭想进来了。 当然,天津过节买吊钱儿的最多。吊钱儿也就成了天津过大年的必需品,几乎家家户户都挂吊钱儿,后来延伸到了单位。天津每年过年前的吊钱儿日销售量都超过几百万元,大街上、商场里几乎都悬挂着红红火火的吊钱儿。过去吊钱儿都是手工刻制而成,传统图案有人物、有花卉、有十二属相、有吉祥词。天津老的吉祥词有金玉满堂、万事如意、人财两旺、四季平安等。现在的吊钱儿图案更是丰富多彩,设计得也越来越精美,吉祥词也是五花八门,内容更丰富、更有时代感、更具欣赏价值。大街小巷被红灿灿的吊钱儿闹出一派春意,有的特大吊钱儿挂在商场里,一进去就给人喜洋洋的感觉。正月里的天津不能没有吊钱儿,可以说没有吊钱儿的春节就根本算不上天津的春节。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洗桐]古诗古画中的“七夕”
- 下一篇:[韩雷]暧昧的传统节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