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吴孟婕]追寻过去的年味儿:剪纸风俗盛皮影戏元宵登场


    
    鲤鱼跃龙门
    一
    时间意义上的农历春节还在路上,但那种被称为“年”的生活方式,已经在无数种私人期待中渐渐开启。关于“年味儿”,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它或许是形容词:自古以来,人们对“年”有一种盛情,过年过年,重在一个“过”字,道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然而,也正是这些带着浓浓乡音的老讲究,让老百姓的日子有了郑重的仪式感,咂摸出一股甜味儿。透过在街转角遇见的一串串腊鱼腊肉,土灶里冒出的腾腾热气,以及吸足了冬日阳光后略带糊香的新衣新被,你还可以嗅她的芬芳。
    它也可以是动词:年的意味,藏在大街小巷张牙舞爪的龙形灯饰里,藏在五彩缤纷的糖果包装纸里,也藏在寄托着深深祝福的民间手工艺活儿里。人们不假思索地参与到买灯笼、置年货、写春联这些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热身活动”中,点睛之笔当然还是除夕夜远方归游子推开家门的一刹那——这时,窗外大朵大朵的雪花,桌上热气腾腾的饺子,荧屏里锣鼓喧天的春晚,还有那积蓄了一整年的思念,也就找到了宣泄和安放的通道。
    再没有比它更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底蕴深厚的传统生活方式了:春节至,民俗兴。纵观浙江各地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不管是舞龙、祭祖、贴窗花,还是剪纸、社戏、看花灯,一切对生活、对未来的理想都在这个时刻迸发出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平安喜乐”。
    二
    过大年,除旧岁,固然,一切都是新的好。唯有过年的气氛、习俗,却是旧的好,且越是乡土越是醇厚,越是原生态越显权威。对,要的就是那个“年味儿”。而重新温习过年的“规矩”,还得请老人们出来讲故事——
    譬如86岁高龄的温州乐清市细纹刻纸工艺美术大师林邦栋。
    一张纸,落在孩子手中,可以填充丰富的色彩;在姑娘的巧手下,可以成为喜庆的窗花;而林邦栋更神,那双翻飞在红纸屑中的手能在一寸见方的纸面上刻出50道细腻线条,幻化出令人叫绝的魔力。
    乐清的细纹刻纸与南宋的龙船灯相辅而生。由于装饰元宵龙船灯的需要,民间艺人逐渐以刻代剪,使作品的刀法更精妙入微,形成了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别名——“龙船花”。当地的剪纸风俗极盛,每年正月元宵更臻高潮,林老告诉我们,关于此还有一个传说:明洪武十三年间,海上倭寇频频犯境。一日,又有倭寇数十人上岸行凶,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百姓奋起抵抗,战斗中,36名勇士壮烈牺牲。以后,每年的春节、元宵节前后,人们都要为他们制作精美的龙船,以示纪念。
    在林家200来平方米的屋内,墙上挂的、桌上摆的、地上放的和柜里藏的,全是题材、色彩、尺寸各异的作品,不下几百幅。如今,林老的儿子林顺奎、孙女婿黄孟也加入到这份事业中,成为细纹刻纸的第五、第六代传承人。老人年事已高,轻易不“出手”,但只要一提刀刻花,仍然手不颤,气不乱,刀刀入微,丝丝相扣。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这些天,他一口气刻了好几幅以“龙”为主题的小作品。“龙船花遇上龙年,12年等一回,多应景!”老人的笑容里,仿佛看到了细纹刻纸的未来之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