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忠意]又是一年中秋至,彩灯何时重耀羊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2:11:01 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9年1 谢忠意 文/图 参加讨论
在老广州的心目中,每逢中秋,家家户户都会“竖中秋”,而一到此时,家住海珠区南华西街同德西路255号的关根师傅总是忙得不亦乐乎,他那约10平方米的小店被前来购买彩灯的顾客围得水泄不通也是常事。时光飞逝,昔日的门庭若市渐渐变成今日的门可罗雀,其中的变迁几人知? 关老和他的女弟子 早在清代,海珠区南华西街就有一户关家,世代扎制彩灯。关家最后一代传人关根从事彩扎行业80多载,是广州最老的彩扎艺人,2003年关老逝去后,彩扎的手艺就落到了他的“外人”弟子红姨———陆燕红身上。 如今,彩灯越来越无人问津,除了一些老街坊的帮衬外,彩灯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去年元宵,红姨用心制作的彩灯居然没卖出一个。不爱打牌和饮茶的红姨说自己制作彩灯完全是出于娱情,她的坚持一方面是对老广州传统情结的抚慰,另一方面也算是对师傅和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坚守。红姨说,幸好自己有退休金,如果依靠这个手艺为生,那真不行。一盏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彩灯,要经过开篾、削篾、裁纸、量尺寸、扎架、蒙纸或绢、配色、上色、化妆等繁琐工序,以致一些慕名前来学艺的年轻人“望风而逃”。 纯手工的彩灯,看上去精美,但是由于花费的人工和材料太贵,越来越显得曲高和寡。红姨的店子里除了自己纯手工的彩灯,也有机器压制的彩灯,红姨无奈地说,机器做的比自己手工做的便宜很多,所以有时有顾客就直接买机器做的彩灯,大家觉得区别不大。正如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小康教授所说:“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没人买,显然不是购买力问题。关键是我国的手工艺在当代失去了传统文化语境的多层次蕴涵,只剩下作为旧民俗象征的简单意义。假如蝙蝠图案只是因‘福’字的谐音而表达祝福之意,那么这个图案是模具压制还是手工雕刻的能有多少区别呢?” 红姨的三个愿望 说到彩灯的未来,红姨有三个心愿。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有人真心来学艺,她将毫无保留地传授;第二个愿望就是有屋子,红姨现在从事彩扎的房子还是关老的,所以红姨希望能有一间属于彩灯的小屋子,几平方米就够了,那样她就能在里面制作并陈列彩灯,至少等十几二十年后,我们的下一代还能看到这样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第三个愿望就是资金,没有钱,就没有原料,那么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我国的传承人每月的补助不到1000元,他们用什么来全心全意授徒?于是传承人及他们手艺的承载作品,由于成本高而销路不好,由于销路不好而不愿做,由于不愿做而收不到徒弟,因为收不到徒弟而走向末路。由于彩扎只是海珠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红姨现在还没有被认定为传承人,因此不能享受传承人补助,所以红姨的这三个愿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采访后记】 对于彩灯,2008年海珠区文化局已经将其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政府的关注对彩灯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但红姨说,没有人来学习,没有一定条件保证,这种输血式的关怀是很不够的。正如高小康教授所说:“传统手工技艺的复兴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需要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手工劳作的关注与尊崇。只有当公众通过传媒的文化引导、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各种参与和互动的情境而普遍地熟悉了传统手工艺,感受、体验和理解了手工技艺的细微和精妙之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评价体系,才有可能构建传统手工艺品的高层次符号消费品乃至奢侈品消费市场。”“没有了市场和消费者,产品的文化内涵就被抽空,即使传承人和技艺仍然存在,也只能算是一种‘文化木乃伊’了。” 所以,千万别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的只是陈列在博物馆的彩灯,我们希望有一天有人向红姨学习彩灯技艺,有一天彩灯重耀羊城,有一天能看到红姨愿望实现之时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