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调查:拜年“事小”与“事大”


    
    
    拜年是件小事。一条短信一毛钱,拇指一按即拜年。“新年好”、“恭喜发财”、“给您拜年了”,一见面,开场话一撂,表达对吉瑞、健康、和谐、圆满的愿望,立马拉近人和人的距离。
    拜年又是件大事。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拜年是其中最重要的仪式。按老礼,它有极强仪式感。拜年历史悠久。古代国家礼仪中,即有“朝正”、“团拜”,民间亦有团拜、拜年。拜年,是强化君与臣、中央与地方、亲朋之间联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指大臣向皇帝拜贺。《左传·文公四年》记载:“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时间一般在大年初一。至清代,朝正之礼提至腊月三十。《燕京岁时记·除夕》载:“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是日清晨,皇上升殿受贺……谓之拜官年。”
    “团拜”一词,始于宋代,沿用至今。《朱子语类·杂议》载:“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其初始意思,是指行礼方式,围成圆圈,互相行礼。这是同事间互相敬拜的方式。
    下拜上,同拜同,这很正常。上拜下,则出现于延安时期。彼时,毛泽东等领导人开始向群众拜年,关心他们的疾苦。这一传统沿袭至今。现在,每年春节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出现在贫困地区、困难户家里,送去祝福和温暖。
    拜年的形式也在变。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余文祥说,过去拜年,有两种模式。一是上门拜年,进门作揖,跪拜,主人连忙扶住,敬烟泡茶,并择日回拜。另一模式,不必进门,而将“某某某拜”的红纸条贴在拜年对象大门上,主人不必招待,也不必回拜。
    从过去作揖、磕头,到送帖子、邮贺卡,再到视频拜年、发短信、发邮件、发微博,传播技术进步,使拜年方式日益多样便捷。
    现在,每年春节期间,全国发送的拜年短信即有数百亿条。其中不乏精彩的诗词和“段子”,这种“拜年短信”的文学现象,应当运用好、引导好。
    当然,也有分析认为,一些不分对象的群发短信,不但成为接收者的一种负担,还削弱了传达真情实感的功能。
    拜年也是个累活。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士闪调研发现,在对“你觉得下列节日有必要传承下去吗”的回答中,认为春节有必要传承的人数,略低于中秋节。
    “春节虽然隆重,但个人在节日中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如忙年、拜年、走亲戚等,过完春节往往会有疲惫感。”相反,中秋节以赏月娱乐为内容,其家庭化、个人化色彩较浓郁,较为轻松、温情。
    拜年更容易累心。都要给谁拜?哪天拜?如何拜?带什么礼物?漏拜了谁没?心中不免有些纠结和忐忑。此外,拜年也容易滋生“问题”。作家张抗抗有一条建议:拜年期间,是要警惕官场与商界,假借春节人情往来之名进行的钱权交易,“物质化和庸俗化正是春节文化品位下降的主要根源”。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马上就腊八,年就到了,拜年这事慢慢上了心头。有关拜年,每个人都有话说。龙年要来了,祝福大家在春节期间,在拜年时,舒心、平安、吉祥!
    寒暄重乡情
    (张颖 23岁 广告从业者)
    我的家乡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的一个小村庄,村子里住着近百户人家。从我出生至今,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熟人“社区”里,还保留着以见面寒暄的方式拜年的习俗。
    仔细想想,家乡的拜年也是有个“程序”的。小孩儿永远是先锋,大年初一一起床先得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拜年,然后到邻里乡亲家串着拜年。
    这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在客厅的桌子上,摆上一些瓜子、冻米糖等干货,当然,橘子、苹果等水果也不会少的。
    老家的小孩拜年时多会用上一句通俗的话——“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时,主人就会拿出预先准备的糖果,我总记得,自己的小口袋在这时候总是鼓鼓的。
    有了孩子们打头阵,接下来大人之间的拜年就简单多了,路上见了面,说上几句“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祝福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希望讨个好彩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寒暄,像我们这样的乡村,香烟也成为一种特别的沟通“媒介”。邻里间见了面,抽烟的见了还得递上一支,停下来问问去年的情况和未来打算,交流一些“外面”的信息,也听听别人的意见。
    自从离开村庄外出上大学、工作了,每次回家过年,都要往乡里乡亲的家里走上一遭,补上缺席的问候。
    连接村外的世界似乎必用上现代通讯工具,可家乡的邻里间拜年,还是那样朴素、真诚、亲切,这就是回乡的感觉。 (本报记者 李志伟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