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勃]中秋节形成于唐代(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51 中国民俗学网 张勃 参加讨论
第四,在唐人那里,八月十五已被赋予较深的团圆意蕴。《全唐诗》所录八月十五诗歌不少都是诗人寄与远方朋友的,里面满怀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如白居易的《中秋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答梦得八月十五夜玩月见寄》,郑谷的《荆渚八月十五日夜值雨寄同年李屿》、孙纬的《中秋夜思郑延美》、许浑的《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等。张祜在《中秋月》中更是发出“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的感叹。[12] 最后,唐人对于中秋月还有神性崇拜,以为可以震慑妖精。对此,孙纬的《中秋夜思郑延美有作》中有明言:“中秋中夜月,世说慑妖精。”[13]另外,方干《中秋月》“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句,[14]秦韬玉《八月十五日夜同卫谏议看月》“寒光入水蛟龙起,静色当天鬼魅惊” 句,[15]亦可为证。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八月十五在唐代确实已经具备节日的性质。我们不能因为一些文献中没有记载这个节日就不承认它的存在。实际上,综观宋代说持有者的论证,他们之所以说八月十五在唐代不为节的理由是唐代玩月行为只是文人的趣味风尚。且不说从上面的论证中已可以看出,玩月绝不仅仅是文人的行为。即便八月十五尚没有全民认同,我们也不能否定八月十五的节日性质。判断一个日子是否节日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在那一段时间里,是不是有一定数量的人把它作为节日来看待,并不约而同地从事着非日常的活动,而不能要求社会中的所有人都在这段时间里采取了约定俗成的活动,才承认这段时间是节日。如果这样,不惟中秋不为节,就是上巳、寒食、重阳亦不为节了。但是,几乎所有的宋代说持有者都强调唐代八月十五玩月行为的非全民性,表明他们判定何日为节日的标准有失公允。 综合上述几点,笔者以为,唐代社会中,八月十五已是节日毫无疑问。至于它没有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至于它还不像后世那样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或者更多数量的俗民,那是另外一回事情。 再看关于中秋节形成的原因,学者们解释更不一致。一种为祭祀说,如杨琳先生认为,“中秋节是伴随着唐王朝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的出现而形成的,它跟新罗国庆祝战争胜利的节日风马牛不相及”,其形成基础是“秋分祭月的古老礼俗”,但“秋分是八月的中气,日期并不固定。如果秋分出现在上旬或下旬,祭月时所见之月就是缺月,甚至还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月亮,这种情况下祭月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所以唐代民间选择八月十五这一月满之日来祭月赏月,让祭月之俗摆脱秋分的束缚,并将宗教色彩的庄严祭典世俗化为娱乐色彩的民俗活动,这就形成了中秋节。”[16]认为中秋节形成于宋代的萧放先生也将中秋节的起源与古老的月亮天体崇拜联系起来。 一种为玄宗八月五日生日说,如孙机在《中秋节·秋千镜·月宫镜》中以为它“似乎与唐代的千秋节不无关系。千秋节为八月五日,本是唐玄宗的生日。自开元十七年起,将皇帝‘降诞’的这一天定为大节”。“但千秋节是八月五日,与八月十五日还差十天,人们的注意力是怎样越过这十天,聚焦到八月十五夜之月亮上的呢?”孙机先生认为与玄宗游月宫传说密切相关。这一传说在当时非常流行,“而中秋赏月之举,在这种形势下,也就不胫而走,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后人的印象里面,中秋夜与唐玄宗的关系几乎比其降诞日八月五日更为密切。”后来,玄宗的千秋节虽然“自节令中消失”,但是开元全盛日,却在人们心目中难以忘却。“这种感情在满月流辉的八月十五夜更易被触发,于此夜赋诗者遂不乏人。”[17] 一种为起源于新罗说,如刘德增有文《中秋节源自新罗考》,熊飞也在《中秋节起源的文化思考》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刘德增文虽然题目为《中秋节源自新罗考》,但在文中具体论述时却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唐朝文人学士赏月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新罗侨民的节庆影响,到北宋终于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八月十五中秋节。” 再一种以朱红为代表,她认为“由于皇帝(唐玄宗)的提倡,道教在当时兴盛起来。中秋玩月的那种虚空之境、月宫神仙的不老传说,与道教的思想开始融合,因此,原本即是诗歌传统题材之一的中秋赏月,则由于道教思潮的促使,而在唐代玄宗朝以后开始兴起”,并以如下的一个线性图来说明中秋节在宋代的形成: 关于前三种观点的难以服人之处,朱红在她的博士论文中已有若干辨析[18],这里略作补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