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刘宪韩雷]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2)


    (二)乞巧阶段
    从农历六月三十晚到七月初七半夜,是乞巧正式展演的时间。在这漫长的七天八夜里整个活动包括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等六大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围绕着一定的仪式活动来展演。
    1、迎巧
    为了能让织女顺利来到人间接受当地民众的祭拜,在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会进行迎巧仪式。而在此之前会举行“手襻搭桥”仪式。当地民众认为织女与代表人间的牛郎被一河相隔,为了能够让织女顺利返回到人间,姑娘们会把端午节所系的红手襻(用红头绳编成各种花样,系在手腕上,谓之“手襻”)相互连结在一起,由两位姑娘各持一端分别站在河两岸,将绾成的红绳投入河里,与此同时其他姑娘点蜡,燃香,焚表,集体跪拜并唱《搭桥歌》。这样织女就可借助手襻所搭之桥顺利来到人间,并担任整个乞巧活动中的主判官。
    迎巧即将织女像迎到坐巧人家之意。迎巧地点一般是村里十字路口或河边。在三十晚上乞巧姑娘们一同来到迎巧地点,其中一人专门负责端香盘(里面盛放巧芽、香、蜡、纸、表),而巧头负责手捧织女像,其他人则一起跪拜在迎巧点,边跪边唱《迎巧歌》,祭拜完后伴着迎巧歌随同织女像回到坐巧人家。从织女像被迎请至坐巧人家那刻起,直至七月初七送巧仪式结束前,这户人家就成了织女临时“驻扎”场所,家门全天开放,随时迎接村内外其他姑娘前来祭拜织女。
    2、祭巧
    祭巧分个体和集体两种祭拜形式。其中最为隆重的祭拜是七月初七举行的集体供馔祭巧仪式。这天姑娘们会在坐巧人家的庭院中央摆放一张八仙桌,将所有供品陈列其中,并由两位姑娘站立两旁,其他姑娘们则列队跪拜在供有织女神像的神桌前。跪拜结束后,正式开始馔饭仪式。“其中一人手端盛水大瓷碟,上面放有棉花制作的鸳鸯数对,另一人手端小木盘,盘内盛放供织女梳头的梳子和篦子。” 大家列队从正庭出发走向庭院,边走边唱《转饭歌》。当到八仙桌时,旁边两位姑娘会虔诚地将供品递给前来转饭的姑娘。这样依次传递,直到所有供品都被放在供桌上,整个仪式才算结束。过去在举行这一盛大的仪式活动时,都会吸引村内外许多民众前来观看。2012年乞巧节,笔者前去调查的村庄则根本就没有举行转饭仪式。
    3、拜巧
    西和地处西北偏远地区,过去由于受“三从四德”观念的影响,当地女性的地位一直很低下。“四岁五岁穿耳环,七岁八岁把脚缠。十一岁上不出门,媒人登门问行情。六尺画布一瓶醋,打发女儿跟着走。伺候阿家 把花扎,挨打受骂养娃娃。只让喝汤不给饭,一点不对让滚蛋” ,是西和女性一生命运的缩影。只有在乞巧的这七天八夜里,年轻未婚女性才被允许走出家门,接触外面的世界;其中拜巧环节就是她们进一步拓展自己生活空间的主要途径。所谓拜巧就是指相邻乞巧点的姑娘们互相拜访,除了彼此之间相互切磋针线技艺和唱巧外,还要赠送一种特殊的礼物——巧芽。当地民众把这种礼物的流动称为“行情”。顾名思义,“行情”完全基于一种互惠原则,如果一方乞巧点的姑娘们没有如约拜巧,那么第二年另一方就会取消双方的拜巧关系,并认为对方太不尽人情而怪罪对方。
    由于要到外村拜巧,所以姑娘们都会穿上此前精心准备的新衣服,认真打扮一番。当姑娘们唱着巧歌列队经过本村的时候,往往会吸引很多父母围观,也为将要结婚的青年男子选择伴侣提供了绝佳机会。
    4、娱巧
    乞巧活动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唱巧。姑娘们相聚在坐巧人家,通过唱乞巧歌表达对织女的祈望,抒发自己内心郁结的情绪。乞巧者在娱神的同时也在娱己,有时情到深处还会伴有简单的肢体语言。现在由于深受大众媒体和网络的影响,年轻姑娘们的唱巧退居其次,跳现代舞反倒成为重头戏。2012年暑假,笔者在姜窑村调查时就发现,当地姑娘所跳的舞蹈虽系自编自导,但是所伴奏的音乐皆为近几年的流行音乐。这些音乐有《最炫民族风》、《眉飞色舞》、电视剧《宫锁心玉》的主题曲《爱的供养》、《踏浪》、《兔子舞》、《请你恰恰》、《火花》、《菊花台》等等,不一而足。当笔者问她们为什么不唱乞巧歌时,那些深受当下大众文化影响的年轻女孩则直截了当地回答道:(唱巧歌)“很土”。
    在整个娱巧环节中还会不定期地穿插请神占卜的项目,当地民众称之为“跳麻姐姐”。至于“麻姐姐”是何许人也,他们也不清楚,只是将她看作可以预卜福祸和未来的女巫,通过不停的起跳请神附体。由于整个活动带有一定危险性,除特殊原因如自己当年运气不是很好,想破除身上厄运自愿跳“麻姐姐”外,一般来说,跳神姑娘是由大家公认推举出来的。由此可知,即使在娱巧这一环节也存在着原始巫术的遗迹。
    七月初七是整个乞巧节最为热闹的一天。在乞巧最后一天将举行迎水、吃巧饭、照花瓣卜巧以及送巧仪式。
    为了能够在初七晚上用供奉给巧娘娘的巧芽卜巧,姑娘们会在这天早上来到村子附近的泉边或井边汲水,当地人称之为“迎水”。迎水点的选定完全取决于水质清澈和水源充沛与否,以及平时在这里打水人数的多寡。为了确保水的灵性,姑娘们会早早来到迎水点,在盈耳的鞭炮声中,手拿香盘,集体跪拜并唱《迎水歌》;等打满所带碗罐后,姑娘们才回到坐巧人家。传统的迎水时间一般都是在早晨,不同村落的乞巧队伍常常会到同一个迎水点迎水。为了能够早些取得有灵性的水,大家竞相起早,因此也就有了抢“头水”的说法。不过,笔者2012年暑假在姜窑村看到的实际情况却是,姜窑村的姑娘们为了在初七早晨给各级领导表演传统西和乞巧,只好把迎水仪式推迟到当天晚上举行。
    乞巧活动期间,乞巧姑娘一般都会回家吃饭,而只有在初七这天下午,按照习俗大家会在坐巧人家吃饭,当地民众称作吃“巧饭”。“巧饭”并非美味佳肴,而是一顿很普通的家常饭。由于是巧娘娘所赐,当地民众认为很神圣,意义绝非一般。乞巧姑娘常常会留一些带给家人分享,这样他们也可以得到巧娘娘的庇佑。
    一般而言,坐巧人家会主动提供灶具和柴米油盐,而乞巧姑娘们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该过程也是展现姑娘们厨艺的好机会。2012年乞巧节,笔者所调查的村子其乞巧活动并没有在坐巧人家举行,而是在村子里早已被废弃的旧村委会院落里乞巧,因此也就没有吃巧饭这一环节了——大家各自回到家里吃晚饭,或是在附近商店里买点东西果腹。
    5、卜巧
    乞巧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求得心灵手巧,其方法是借助那些既普通又神圣的自然物来验证乞巧成功与否。初七晚上举行的照花瓣卜巧就属于这类活动。当天深夜乞巧姑娘们集体跪拜在织女神像前,虔诚地唱着《照花瓣歌》,焚香燃表之后占卜就开始了。姑娘们将之前供奉给织女的巧芽放在早上迎来的圣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看巧芽在水中的倒影,以卜祸福、巧拙。由于投影如同花瓣般大小,当地民众将这种占卜方式称为“照花瓣”。过去当地民众认为这种活动本身即神谕,因此对其占卜结果也十分重视。但是,现在更多的乞巧姑娘们只是以一种娱乐和游戏的态度对待之,卜巧过程中不时传来阵阵笑语。
    6、送巧
    照花瓣仪式结束后,乞巧时间也就所剩不多。过去当地未婚姑娘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学习各种劳动技能,为以后为人妇做准备;而婚后则完全受制于男方家庭,几乎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赵子贤先生上世纪30年代搜集的一首乞巧歌就真实描叙了当时女性的生活境遇:“七岁八岁把脚缠,九岁十岁学纺线,十一二岁学茶饭,都说针线最要紧,十三四岁上用了心,数九寒天不歇手,冬夏做活点油灯……十五岁上媒人来,十六岁给人成在外……” 而短暂珍贵的乞巧节无疑给姑娘们创造了一个“时空以外的时空”,姑娘们可以不用做农活,还能走出家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她们在这七天八夜中可以尽情地狂欢,父母在这个时候也不会指责她们这种有悖日常的行为。
    过去,传统送巧时间一般是在深夜凌晨。一方面,凌晨过后即是初八,当地民众认为送神太迟会耽误织女回天庭;另一方面,尽量为姑娘们延长最后的乞巧时间。按照当地在哪里迎巧也就要在哪里送巧的惯例,姑娘们在悲伤的送巧歌声中,抬着织女像缓缓地来到迎巧点。大家齐跪,焚香,燃蜡,点鞭炮,整个过程显得很伤感,尤其是当焚烧织女像时,有的姑娘竟当场流下眼泪。过去由于女性很少有自由,这一年一度的乞巧节日就成了她们最大的慰藉。但是节日终归是要结束的,姑娘们又要各奔东西;有的姑娘明年还有可能因出嫁而不能再一起乞巧,想到这些,她们自然对即将结束的乞巧节留恋不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