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侯博觉]梦回京华中元节


    这周末就是“鬼节”了,也许是热闹劲儿都被青年人的新版七夕节占尽,祭品摊显得格外冷清,只是偶有大妈草草买两包纸钱而已。
    “鬼节”正名为中元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重要的祭祖节日之一,其习俗在华南、南洋和日本保留较为完整,尤以“放河灯”为特色。在道教文化中,中元节即地官诞,人们祈求清虚大帝为亡魂赎罪,尤其要祭扫新坟,希望逝者早日安息。“放河灯”便是超度鬼魂的举措之一,在幽暗的水道里布下点点微光,指引来生之路。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道教的地官与华夏民族更古老的社神信仰极易混淆,而中元节除超度亡魂外,还有庆祝早熟品种秋收、感谢土地的习俗。宋朝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中元前一日,则卖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如今农村在小秋时节挂五彩旗于田埂的习俗也有“告成”的意味。
    另外,七月十五不仅是道教的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盆会”。孟元老写道:“要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饯在上焚之。”目连即《佛说盂兰盆经》中的孝僧目犍连,他想喂养死后化为饿鬼的母亲,可是每当饭一进口就变成烈火。佛祖说其母生前作孽太深,并指导目犍连在七月十五日以美食招待十方众僧,率众一同忏悔,最终使她脱离了“饿鬼道”。这个故事流入提倡孝道的中国后深得人心,成为“鬼节”的重要内涵。
    赵宋是个有趣的朝代,商业兴盛、文化繁荣,即便是“鬼节”也犹如过年一般热闹。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阴历七月初始,开封城四大集市“瓦子”便热闹非凡,各种玩偶与节令点心一并上市,“土豪”和富二代们繁华竞逐,青楼妓馆车水马龙,大家争采未开莲花,小朋友则持莲叶学洋娃娃“摩睺罗”的憨态。七夕一过,小商品就换成了祭品:“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而戏台子“勾栏”也开始上演杂剧《目连救母》,即上文目犍连的故事,一直演到七月十五中元节,至“闭幕式”则观众翻倍。“鬼节”开文艺晚会的习俗,则在南洋华人那里以“七月歌台”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与宋时相比,当代国内城市的“鬼节”真可谓“鬼气森森”了,不仅冷清,还在渐渐被淡忘。缺少了宋朝的那些文娱集体活动,又不似元宵、端午、中秋那样最次也能沦为“吃货”们的“汤圆节”、“粽子节”、“月饼节”,中元节余下的祭祀意义,一方面被带有休假的清明节所瓜分,另一方面受制于社会对“敬天法祖”之观念的遗弃。周末去河边放灯的年轻人肯定不少,但他们之中有多少是为了祈求安宁,而非凑个“文艺”的热闹呢?虽说4年前,文化部曾批准香港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盛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还是担忧,“非物质”的节日最终只剩下纸钱等物质空壳,俗化为“河灯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