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回味“年味”:民俗文化更应回归大众


    新华网太原3月2日专电(记者南婷 王飞航) “不到农历二十,不算过完年”,伴随着高亢的唢呐、雄浑的鼓点,背棍、高跷、舞狮等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年味”元素春节期间在平遥古城精彩亮相,短短半月便吸引了数十万游客。
    相比于平遥中国年的红火,不少地方的“年味儿”已经淡得令人乏味。一些专家疾呼,春节民俗文化正在消亡,抢救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年味儿”哪儿去了?
    “小时候过年,不仅仅是黄金周,那至少是黄金月。”已临不惑之年的山西平遥人毋晓东回忆儿时过年的情景时说。
    然而现在很多地方过年除了长假和“春晚”的象征意味外,已经与平时没有什么区别。毋晓东说:“今年初三到初七期间,我带着妻儿去上海、杭州转了一圈,看不到窗花,听不到鞭炮声,一点也不像过年。”
    有人指出,我国民俗文化整体上在不断消亡,而国人过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日”的积极性却非常高。“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这些洋节可以普及,而我们几千年的民俗文化却需要抢救和保护?”我国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说,传统民俗的消亡是我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种表现,是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侵蚀,是令人痛心的。
    热捧年俗背后的冷思考
    挂灯笼、贴窗花、闹社火、赏灯会等极具中国味道的民俗,历来是山西平遥县过春节必不可少的部分。从2006年开始,每年春节期间,平遥都在千年古城里举办“平遥中国年”活动,旱船、高跷、舞龙、竹马、背棍等传统社火节目吸引了数十万中外游客。
    “古城街道上挂满了大红灯笼、外面鞭炮声震耳欲聋,烟花十分美妙,整个平遥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我们三、五人一起,在古城中徜徉游览,感觉非常享受。”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克里斯 赛卡尼说,这已经是他第四次来到中国了,这次特地和朋友们在元宵节前赶到古城平遥,感受这里的年味儿。
    今年2月10日,太原至台北直航开通,首批台湾直航游客专程来平遥古城与当地居民一起过春节,体味中国传统年文化。我国民俗专家、平遥县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董培良说:“民俗文化可以产生凝聚力,会在人们意识中形成一种认同。”
    民俗文化:源于民间 更应回归大众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进行民俗展演的民俗文化保护方式得到了一些民俗专家的肯定。但专家也指出,民俗文化作为一项来源于民间的文化形式,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目前这种保护方式只能起到“应急”作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说,国家目前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流失对中国的影响,并从多方面着手积极恢复和重建民俗节日文化。
    关于如何使我国民俗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专家们各抒己见。董培良提出,应该将民俗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生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传统文化意识。
    有专家建议,应加强对我国民俗传统的研究和挖掘,将相关民俗的来源和深意正确地告知大众,而非简单盲目守旧、重兴繁文缛节。同时,新闻媒体应加强舆论的引导和宣传,营造一种尊重民俗文化、提倡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