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年俗淡出新兴年俗成为主流——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过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12 新华网-兰州晚报 2010-0 瞿学忠 赵龙 参加讨论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随着旧年俗的淡出,一些新兴的年俗也渐渐成为过年的主流。 关于春节新旧年俗的嬗变原因,有人认为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家庭越来越小型化,过去多是大家庭,兄弟姐妹、祖孙几代组成了一个家庭“社会”,年俗的发生有了根基。现在多是三口之家,家庭“社会”萎缩,旧年俗的发生没有了场合,自然会慢慢淡出。 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在变、思想在变,年俗也在变。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等通讯工具的普及化和交通工具的快速化带动起了新一轮的年俗嬗变。 春运 最热闹的年俗 “老人不图儿女有多大贡献,一辈子就图个团团圆圆”,一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中国人的心声。 有人说,春运是眼下中国人最热闹的年俗。 “为什么如此多的人要赶着回家过年?春运体现的难道不是年俗?‘运’的是回家过年、探望祖宗根脉的传统!”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先生认为,民俗专家无法设计出老百姓的民俗,大家心里自有一套恪守的传统,无法人为改变。 确实,因为学业和事业,很多人在外地生活,平时工作忙碌,没有时间回家看看。春节长假给外出的游子提供了一个回家团聚的好机会。过年回家的庞大人群给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将春节运输慢慢变成了一个新的年俗。正如乌丙安先生说的,春节运输之所以会紧张是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套恪守的传统,而这套传统就是春节一定要全家团聚。 每一年到春节前后,火车站、汽车站都是排着队回家的人。“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中国春运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滚滚的人流将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 仅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折磨人”的春运也算是新兴的一个年俗。 现代社会的拜年三部曲 电话、短信、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给新生代的中国人提供了最合理的拜年方式。有民俗专家这样说,通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拜年民俗的发展。 从最开始的登门磕头拜年到后来的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再到现在的网络拜年,改革开放后拜年活动经历了一个三部曲的变化过程。电信公司取消初装费之后,电话在中国普及。随之电话拜年也流行开来。最热闹的时候,有人一天会接到几十个电话。甚至有人电话拜年因为对方电话占线而不得不按几十次重拨键。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短信浪潮。手机短信以其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文字被各个阶层的人所接受和喜爱。短信中运用排比、双关、对比、比喻等文学修辞手法,使得短信文字风趣而有活力。有些短信言语朴素但是蕴意深刻,传达了亲戚朋友间深深的节日思念和祝福。无论是转发还是原创,春节拜年短信都给现代人带来了温馨节日的感觉。 2000年开始,网络以其快速的传播效率、超强的传播互动性、逼真的传播可视效果,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宠。同样的,网络拜年也成为新的时尚拜年方式。除夕夜给亲戚朋友发个邮件,做张电子贺卡,过年因为工作回不了家的在网上给家人录一段视频,或是用QQ等和家人视频聊会儿天,网友之间在论坛里发发帖、灌灌水、拍拍砖,也成了寄托思念和祝福、增加节日气氛的新途径。随着网络视频应用的普及,网上过年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年俗,悄然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2009年新春,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贺岁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形成前所未有的共荣局面,PPlive等视频网站再聚收视人潮。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秋节,在物质的发展和精神的继承之间
- 下一篇:[张耐冬]节日、历史与现代